脾足太阴之脉腧穴穴性
导读:脾足太阴之脉在足部穴位对应于脾土之性,这些穴位在对应脾土之性外,又有自己的特殊穴性,如隐白止血、大都泄热、太白主体重节痛、公孙调和脾胃,商丘主踝痛等……
脾足太阴之脉在足部穴位对应于脾土之性,这些穴位在对应脾土之性外,又有自己的特殊穴性,如隐白止血、大都泄热、太白主体重节痛、公孙调和脾胃,商丘主踝痛等……,这些穴位的特殊穴性与穴位下的特殊解剖结构(血管、神经、肌肉)密切相关,那是怎样的关系呢?面对如此之多的主治病症,又该如何进行经络辨证呢?各个穴位的三才针刺方法又是如何呢?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这些穴位的特性
1 隐白泄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有记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窦太师针经》中有记载:“妇人经事不调及过时,看证补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还有记载:“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当刺足太阴隐白”。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疑惑,为什么那么多的穴位,唯独隐白穴位的止血效果比较好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隐白有健脾的特性,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敛血的作用;第二是隐白为井穴,具有清热的特性,可以凉血止血,可以看出前者为虚为寒,在治疗方法上宜用灸法。后者为实为热,在治疗方法上宜刺之或穴位刺血解之。2 大都泄热
《黄帝明堂经》中有记载:“主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还有记载:“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为什么发热却没有汗呢?为什么这种外感伴有腹胀胃痛的胃肠道表现呢?
因为这种感冒是一种胃肠型感冒,邪在里而非在表面,食积发热,病在中焦则腹满善呕,气机不畅则手足厥逆,针大都可通腑泄热,非散表,实泄里。大都为足太阴经荥穴,虽然有“荥主身热”之说,但是应该明白,荥穴所泄的热为经脉之热,非独在表。
3 太白主体重节痛《黄帝明堂经》有记载:“太白主身重,骨痿不相知”、《循经考穴编》中记载太白穴:“脚气红肿”。 脾主运化,又主肌肉四肢,与代谢密切相关,所以太白穴所主的关节疼痛,多有“重”“肿”的特点,应现代医学痛风、糖尿病、类风湿等引起的关节病,而此类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疼痛,恰恰以局部红肿疼痛为特征,又多发于手足关节,以足大趾处第一跖止关节更为常见,正应太白健运、利水消肿的性质,也与古人总结的五枢穴的穴性规律中“输主体重节痛”相合。
4 公孙调合脾胃公孙应黄帝姓,为权力的象征,但古代权力都有联络、平衡、制衡之义,引申公孙穴性,当为协调脾之运化与胃之受纳功能,既助脾之升清,又助胃之降浊,是升降调畅的枢机。
如《针灸玉龙歌》中有:“咽酸口苦与脾虚,饮食停寒胃不消,更把公孙脾俞刺,自然脾胃得和调”,明确指出脾虚而胃滞的病机所在,也明确指出了公孙调和脾胃的穴性特点。 临床中如果取公孙调和脾胃的特性,针刺的时候应该透向足心,多刺入1.5寸以上,此时针感可到达足阳明经陷谷穴。【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