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膈俞穴称为“血会”?
导读:膀胱足太阳之脉走行从头至足,贯穿人体躯干部,其标部也有两个部位:头面部及以背腰部为中心的躯干部,因此,其本部也分成两个部位和他对应:小腿部和足部。
其中,在颈项部及背部的上1/3部(胸1-胸7两侧)穴位对应于头、项、心肺及上肢。
在临床上,多用第一大杼穴治疗颈项强痛,并可以治疗咳嗽、发热等外感疾病;常用第二风门穴治疗咳嗽、发热、头痛、鼻塞、鼻流清涕、颈项强痛等外感症状,尤其以治疗外感风寒为主;常用第三肺俞治疗咳嗽、气喘、咳血、潮热、盗汗等一系列肺部病症;常用第四厥阴俞治疗胸痛,心痛,呕吐,咳嗽等心肺病症。
第一、二、三、四是代表什么呢? 在颈项部及背部的上1/3部剩下的几个穴位又有哪些特殊之处呢?为什么膈俞穴为“血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说的又是哪个穴位的治疗机理呢? 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的穴位为心俞穴。
关于心俞穴的主治作用《黄帝明堂经》有记载:“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胸中不得息,咳唾血,多涎,心中烦,食不下,呕逆,汗不出,如疟状……”还有记载:“治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食不下,咳唾血。
临床中常用心俞穴治疗胸痹心痛,咳嗽,惊悸失眠等心胸、神志病症。所以在《经穴命名浅解》中关于心俞穴的解释记载有:“穴近心脏,为心脏脉气转输之处,主治心脏疾患,因名心俞。”,强调了本穴穴性通于心脉,善于安心神。因穴近心脏,当心阳不振,心脉不畅的时候宜灸之,当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的时候不能灸之,临床上应当辨证选取相应的方法,可以与厥阴俞配合使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七胸椎棘突旁开1.5寸的穴位为膈俞穴。
在《太平圣惠方》中有记载:“膈俞理心痛痰饮,吐逆,汗出,寒热骨痛,虚胀支满,痰疟,膈上痛,切痛等”,临床上常用膈肌治疗呕吐、心痛、胃脘部疼痛等胸膈部病症,所以在《经穴命名浅解》中关于膈俞穴的名称解释有:“穴近膈膜,主治呕逆,打嗝,因名膈俞”,强调了本穴善于通胸膈的作用。 此外,膈俞还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为什么偏偏把“膈俞”叫做血会呢?与膈俞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从针灸角度上看,简单大胆说是因为其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肝藏血,所以膈俞与血的关系密切相关。从解剖学角度看,膈肌在解剖结构中形如“穹顶”,但膈肌绝不仅仅只是将其上的肺与其下的肝分割开来,而是由镰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和右三角韧带连接上下。
听过《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员都知道,程凯教授强调“气机”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节律”相参,那节律的变化也将使膈肌发生变化。同时横膈是人体主要的呼吸机,它的正常功能对气的运行,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压力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行则血行,全身气机通畅,则血液得以正常循行,分布到全身上下,营养机体。
此外,我们还知道,肝气疏泄,与膈相连,能调畅气机。 足厥阴肝经“入毛中,还循阴器,抵小腹”,相表里的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饶毛际,横入髀厌中。”
厥阴循前阴,少阳循胁肋两侧,对于调节肝主疏泄或藏血功能都应调节少阳,而调节少腹部阴血则应调节厥阴经,而疏肝之要的少阳脉也与膈相连。同时若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胆汁分泌正常,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水谷”正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所以,古人将膈俞称为“血会”不无道理。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