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足太阴之脉病侯篇
导读:在中医藏象学说当中,脾和胃互为表里,实际上是搭配在一起来干活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则胃的受纳也会失司,东西吃进来,就会出现呕吐,不能够被运化掉,这与胃气上逆所致的“不食则呕”是不同的,多是因为脾虚导致胃气不降。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首先通过这段原文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有这样的印象:在“是动则病”的部分,描述的内容都和所属脏腑“脾”的功能密切相关。作为足三阴经中的一条,它和手三阴经的病候是有点相似的,是围绕着它所属的脏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之后的这些病理表现来进行核心阐述的。
在中医藏象学说当中,脾和胃互为表里,实际上是搭配在一起来干活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则胃的受纳也会失司,东西吃进来,就会出现呕吐,不能够被运化掉,这与胃气上逆所致的“不食则呕”是不同的,多是因为脾虚导致胃气不降。简单来说,胃的作用是把食物打碎,打成食糜,脾的作用是把食糜消化掉,把好东西吸收,坏的东西转运,所以两脏腑是相关工作的。如果脾失去健运,那么胃气就不可能降下来, 就出现了气机不利,浊气上逆而发为嗳气,恶心或者是呕吐的现象。 在这我们说的嗳气,实际上和“噫”,和“嗳”是同义的。就是当我们脾失健运,气机不利出现了往上打嗝的情况,有的时候明显出现嗳气,有的时候是轻微的噫的声音。
我们在临床中,往往根据嗳气声音的大或小、长或短辨别是什么样的症型,是虚还是实。如果是嗳气,发出的声音很洪亮,诊断为实证,往往是胃气上逆,出现不食则呕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噫”这样的细小的、容易忽略的声音,可以理解为虚证,是属于脾虚导致的胃气不降的症状。
当脾出现问题的时候患者会有一系列的症状出现,“是动则病”的部分详细解读了一下。
比如说,患者出现“腹胀”的症状,典型的脾虚患者气机不畅,不运化,所以在中焦部位,特别是肚脐的上方或下方,围绕肚脐的周围,出现胀满不适的情况。 而这样的腹胀,就是我们临床常见的大腹便便的患者,手一按压他的腹部就会有明显的气顶感,就是顶手的感觉,甚至有人会腹胀如鼓,这样的患者如果排便或排气后,即“得后与气”,则气机通畅,浊气下降, 腹胀自然而然减轻。这样的腹胀减轻的情况,古人就叫做“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就是在腹胀减轻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然。
但这种轻松舒适只是暂时的,若脾失健运的情况得不到改善,根本原因得不到去除,过不了多久,再一吃食物,脾还是不干活,不转运,稍后浊气又会重新积聚,再次出现腹胀。
所以“腹胀善噫”,就是腹胀打嗝,容易出现嗳气,轻微的阴虚而出现的嗳气。“腹胀 善噫”与“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当为中焦气机不畅的上下表现。也就是说,这里的中焦气机不畅, 既反映在胃的部位,有往上气顶的状况,又反映在肠的部位,有不往下排气的情况,可单独出现,亦可上下并见,甚至可以导致“胃脘痛”。
因此,“是动则病”当中强调了“胃脘痛腹胀善嗳,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当然前面还有食则呕,因为这里前面还有气机不畅,严重的还有吃进去导致呕吐的情况,这时候就不是嗳气了,就是呕吐了,所以“食则呕”代表饮食积滞过久而出现的实证,导致的胃气横逆而上犯,上逆出现呕吐之症,“胃脘痛”实或虚都可以引起,但是“胃脘痛,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反映的是虚证,所以虚实都可以引起它的主症“胃脘痛”,它的实证和虚证可以并见,所谓临床中我们见到的虚实夹杂的类型。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