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找准源头才是关键
导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人们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一湿不去,百病生。”祛湿,找准源头才是关键。
「湿邪具有怎样的特性」…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曰:“湿胜则阳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
湿虽然可分外湿和内湿,但是人体内湿气的来源最主要还是由于脏腑器官功能的失调。“脾喜燥恶湿”,脾病易生湿,湿亦困脾土。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马莳注云:“然脾为太阴湿土,最苦在湿,湿则脾病也,惟苦性燥,急宜食苦者以燥之”。所以除湿,关键在于健脾。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多按阴陵泉,既可以培补气血又可以健脾祛湿。对于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肢体沉重,困倦嗜卧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身体自备的“平胃散”。
以阴陵泉为主穴,仿苍术之健脾化湿;腹部利水穴水分为辅穴,仿厚朴除湿又行气散满;内关透外关为佐穴,仿陈皮、大枣、生姜共用,理气化浊、调中止呕;三阴交为使穴,仿甘草助力诸穴。
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时,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按摩水分穴时以四指集中按压此穴,同时嘱患者有规律地呼吸。经常按摩水分穴可达到将益肺,健脾补肾、疏通任脉、利水化湿、消肿集于一体的功效;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