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奇经八脉之督脉
导读:督,总督、督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其脉行于身之背侧,背为阳,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带脉(性属阳)出于第2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督脉与各阳经均有联系,对全身阳经气血的运行具有统率和督促的作用。
督,总督、督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其脉行于身之背侧,背为阳,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带脉(性属阳)出于第2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督脉与各阳经均有联系,对全身阳经气血的运行具有统率和督促的作用。
古人虽限于条件,未清晰地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但却认识到脊柱与脑在神志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用督脉的循行和功能进行了提示和解读。背为阳,上亦为阳。脊居背部正中为阳位,脑居阳中之阳位。阳主动,为功能,诸阳经之气血汇聚于督脉,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亦汇聚于督脉,为神志功能提供基础。
当人体安静状态时,80%的能量均供应于大脑需要,换句话说,五脏六腑皆要为脑功能提供物质和能量支持,而人作为高级动物的特点就在于思维、思考、创造,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意义就在于强调这条脉与脑的神志功能间的特殊联系。这一思想在督脉的穴位主治规律中有明显体现:督脉诸多穴位都可以治疗癫、狂、痫、癔病、失眠、健忘、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昏迷等神志病症。
百会就是一个代表穴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之为“三阳五会”,是古人最早发现并记录的一个急救穴位,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记载用生芥子捣烂如泥涂敷在头顶百会治疗毒蛇咬伤引起的神志昏迷,正是取百会开窍醒神之功。
长强在《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惊痫,瘈疭”,近代研究其具有镇静止痉的功能,用于治疗癫痫。
水沟又名“人中”,以鼻通天气,口接地气,人居当中而名,当人昏迷不醒,鼻不吸天气,口不饲地气,当掐人中以醒神开窍以急救之。
此外,鼻尖正中的素髎也可用于急救,特别是因急性吐泻导致的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者;哑门、风府均为治疗中风失语的重要穴位。
再看督脉的络脉长强,起于尾骨末端长强穴(督1),“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自下而上,先至头上,再夹脊下行,一方面强调督脉与脑的联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强调脊柱两侧的足太阳经加强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如前所述,经脉的方向并不代表真正的路线方向,而是对两两部位间联系的描述语式,如同任脉的络脉尾翳要强调向下布散一样,督脉的络脉长强自下而上的走行方向,则更加突出了本经与神志功能之间的特殊联系。
任脉起于胞中,督脉起于少腹,《灵枢·五音五味》中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也就是说督脉、任脉、冲脉起源于同一个部位,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概括为“一源而三歧”。
任脉行于前,任一身之物质,强调人体的生殖功能;督脉行于后,督一身之功能,强调人体的神志功能。一主阴,一主阳,任督二脉的协调统一,是人体作为动物的基本生理诉求和作为高级动物的思维创造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物质与功能的协调统一,是阴平阳秘。
《素问·骨空论》中有“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又有“督脉者……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一行腹前一行脊后,却在面部口唇周围相合,此处恰是手足阳明经循行所过之处,似有深意。盖古人欲强调后天消化功能,水谷化生气血之能力,是人体实现“阴平阳秘”的基础。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