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理、法、方、穴、术
导读:胁痛的病因,《内经》认为有寒、热、淤三个方面,“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痛可见于肝胆疾病,胁部闪戳伤,肋软骨炎等证。
胁痛的病因,《内经》认为有寒、热、淤三个方面,“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之上对胁痛的病因有所发展。《景岳全书》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还有医家认为胁痛的病因包括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血虚等。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医方考》中记载“胁者,肝胆之区也”。因为肝位居与胁下,其经脉循行于两胁,胆腑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调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调,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湿热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疼痛。同时胁痛也与脾、胃、肾存在较大的关联。一方面是脏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三脏之经络循行于胁肋部的都有关系。
胁痛主要包括实证(气滞证、血瘀证)与虚证。
气滞证胁痛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口苦,苔薄白,脉弦,症状常随情志之变化而增减。
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沉涩。虚证疼痛主要表现为胁肋隐痛,痛势绵绵,口干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虚弱或细数。 医案分享 关于胁痛的理、法、方、穴、术,小编同样以一则医案引发大家的思考。刘某,女,30岁。
主诉:胁痛3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昨日上班途中,因躲闪不及,被迎面驶来的自行车撞倒,人、车均摔落于地,两辆自行车的车把均抵在胁肋部。当场除有轻微的疼痛外未感觉有其他的异常,晚上临睡脱衣前发现胁肋部有一块淤青,触之则痛,入睡后因疼痛而醒,便无法入睡。现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难以忍受,且不能触碰,问其疼痛的感觉,患者说像是针孔样的疼痛,且只有淤青的点有痛感,余处安然无恙。舌暗,脉涩。
辨证:血瘀证
立法:活血通络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位为主
期门、支沟、阳陵泉、膈俞、肝俞、阿是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刺法:针刺用泻法。
隔日复诊,针灸治疗3天后,患者诉疼痛感消失,虽然淤清仍在,但颜色已较前一天有所减轻,自诉无大碍而停止治疗。
【理】两胁属肝,患者被碰撞之处恰在右胁肋部,且有瘀血而显示为局部皮肤瘀青,故可辨证为血瘀型胁痛。【法】胁肋部有淤血故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使两胁气血通则不痛。
【方】本案中程老选择如下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膈俞、肝俞、阿是穴。
【穴】期门,足厥阴、太阳、阴维脉的交会穴,而肝藏血,脾主统血,维脉通过“维络全身”而对全身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故刺之可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消痞散结。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也是本经五输穴中的经穴,能宣通三焦气机,以调肝胆之经气,疏通经脉。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八会穴的筋会,肝胆互为表里,所以阳陵泉对肝胆两经的循行经过的部位,如口苦、胁肋疼痛、下肢痿痹、肩痛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血瘀胁肋下刺痛不移,取血会膈俞、肝俞、阿是以活血行淤。
【术】期门、膈俞、肝俞:斜刺,飞旋泻法
支沟:程氏三才法直刺三才人部,震颤催气,飞悬泻法
阳陵泉,程氏三才直刺人部,震颤催气,飞旋泻法。【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