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找准胆囊穴
导读:中医学中并无胆囊炎的相关名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与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胆囊炎主要是因胆囊管阻塞或受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具体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两种。
急性胆囊炎主要有两种发病因素,一是在胆管阻塞后因为胆汁或胰液的刺激而产生,其二是因细菌或寄生虫感染而引起炎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或是肥胖人群中;慢性胆囊炎多是因各类长期慢性炎症的反复发作而出现胆囊纤维化、萎缩或增生、功能丧失等,大部分是因为胆囊结石症引起的,也有小部分因胆囊感染、胰液反流等造成。
中医学中并无胆囊炎的相关名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与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一般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如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倦体虚、情志抑郁等,导致肝郁气滞,湿热郁结于肝胆,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胆道不畅。
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可由饮食失节,过食油腻、生冷、甘咸之品,嗜酒过量或饥饱失调,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食湿内郁,先病脾胃之疾,土反抑木,肝胆之气受抑则胆失通降之功,促使胆汁内积不畅而发。或肝盛乘脾,致脾失健运,胆气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形成胁痛。
胆囊炎的常见症状:
1. 腹部胀痛不适:胆囊承担着重要的消化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有着重要作用,在胆囊发炎的时候,大概有70%的患者都会有腹部胀痛不适的感觉,并且以右上腹的不适感觉更为明显。
2.肩背疼痛:腹部胀痛不适的感觉有可能会急性发作,表现为阵发性的绞痛,这种绞痛往往会比较剧烈,并且有可能会由于神经的牵涉而导致肩背部的放射痛,所以也有很多患者在疼痛的时候感觉到肩背疼痛比较明显,甚至会误认为是肩背部的疾病。
3.恶心呕吐:胆囊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相关,当胆囊发炎的时候,人们对于油腻食物的消化能力会明显的下降。在吃完食物之后,人们会感觉到恶心呕吐,食物难以消化,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便秘食欲下降等情况。
4.黄疸:肝脏疾病或者是胆囊疾病的情况下,黄疸症状时有发生,有些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的黄染,黄染的程度根据黄疸的情况而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血黄素含量明显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变化,当胆囊炎得以恢复的时候,黄疸的症状就会减轻。
5.寒战高热:轻微胆囊炎患者由于体内的炎性介质增加,白细胞数目会有所增加,由于炎症的刺激,所以一般会伴随有轻质中度的发热,但是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会表现为寒颤高热,体温可以达到39摄氏度或者是以上,这往往预示着胆囊炎的情况比较危急。
西医治疗胆囊炎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方法,采用抗生素、抗痉挛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易反复发作;对病情严重者常行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创伤较大。
胆囊穴为经外奇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直下2寸处。取穴时取坐位,先取阳陵泉穴,再自阳陵泉穴直下量3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痛感处,即为此穴。临床中可根据胆囊穴的变化来诊断是否有胆囊方面的疾病,同时胆囊穴对胆囊疾病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故名“胆囊穴”。
中医认为胆囊穴具有疏肝利胆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胆囊疾病。平时我们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按揉胆囊穴,力度可稍重,以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度。左右两侧的胆囊穴每次各按揉2-3分钟即可。刺激胆囊穴还可以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置于胆囊穴的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施灸,每次艾灸5分钟,以穴位局部皮肤温热,但无明显灼痛感为度。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