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理、法、方、穴、术
导读:眩晕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眩“,指眼花,“晕”指头晕。眩晕轻者闭目可以缓解;重者有种像坐在舟车中,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因为二者常常同时出现,所以统称为眩晕。眩晕有时候还会伴有恶心、出汗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昏倒不省人事。
眩晕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眩“,指眼花,“晕”指头晕。眩晕轻者闭目可以缓解;重者有种像坐在舟车中,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因为二者常常同时出现,所以统称为眩晕。眩晕有时候还会伴有恶心、出汗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昏倒不省人事。
眩晕的理、法、方、穴、术是如何呢?先看以下一则医案:夏某某,男,62岁,退休,
主诉:头晕、恶心近20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感觉头晕,周围旋转,恶心欲吐,目不能开。在积水潭医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用药治疗后,略有好转,现仍感午后头晕沉重,目不能启,双耳发堵,平素性急,口苦变干,纳食无味,渴不欲饮,舌质暗红,苔黄微厚,脉弦。
辩证:风阳上扰,痰湿中阻眩晕。
立法:平肝潜阳,化痰调中。
处方: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刺法:合谷、太冲、阳陵泉泻法;足三里、三阴交补法;余平补平泻。
治疗经过:治疗后复诊,经上方治疗7次,效果不明显,三阴交加灸法;患者自诉,经三阴交加灸后,自觉腹部发热,热感向上传至胸,下达少腹,午后睡醒,自觉口渴,遂饮水5杯,头晕大减,指至晚间精神甚好。经过上法针灸30次后,诸症好转,尤在每灸后加盖衣被保暖,倍感舒适,温热感可上传到全腹和后背。
【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例系肝郁化火,脾虚湿停,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眩晕呕吐。正如朱丹溪所言:“无痰则不能作眩,痰因风动”。【法】
平肝潜阳,化痰调中。取督脉、阳明经脉、肝胆经脉的腧穴,以泻阳气,平肝阳、健脾和胃、化湿祛痰。
【方】
百会属督脉,位于头部正中央。入络脑,百脉所朝之处,有宣通气血的作用;泻合谷、太冲疏肝泻火;风池佐太阳以潜清窍之浮阳,泻阳陵泉以清肝火;足三里、三阴交培补中气,丰隆加强脾胃运化的能力,化其痰浊,百会升提清阳之气。
【穴】
百会为诸阳之会,具有升阳举陷,升提阳气的功效。
合谷、太冲,为“四关”常用来疏肝理气的对穴,施以泻法,可以清肝火,平肝阳。
取少阳的风池与奇穴太阳,可以清脑窍,利头目。
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的穴位,可以清肝胆之火。
足三里、三阴交配合使用,可以健脾和胃,加上丰隆穴可以达到健脾和胃、化痰祛湿的功效,使痰浊得化,清窍可明。
【术】合谷、太冲、阳陵泉:程氏三才泻法
足三里:程氏三才补法
三阴交:直接灸,无瘢痕灸
百会、太阳、风池、丰隆:程氏三才平补平泻法。
以上患者为风阳上扰兼见痰湿内阻型的眩晕,其中痰湿内阻为本治疗以去湿化痰为主。临床中常见的眩晕类型还有气血两虚型的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兼见面色白,四肢无力,心悸少寐,唇甲不华,倦怠懒言,舌质淡,脉细弱等,多见于大病或者大量失血之后,治疗当以补益气血为主。 气血亏虚型眩晕具体的理、法、方、穴、术是如何呢?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各抒己见。【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