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暑邪”侵袭,祛湿从振奋心阳开始
导读: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四季的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联系对应,五脏之中,心属火应夏,夏至时节,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心阳也要达到一个最旺盛的状态,同时提醒人们要顺应气候的变化,注重心的调养。
夏至
二十四节气-夏至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
过了芒种就到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四季的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联系对应,五脏之中,心属火应夏,夏至时节,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心阳也要达到一个最旺盛的状态,同时提醒人们要顺应气候的变化,注重心的调养。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而暑邪侵袭人体而导致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暑温。夏季暑气当令,暑性炎热酷烈,暑热之邪伤人极速,多径如阳明气分,亦可直入厥阴,易化燥化火、上津耗气。夏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加之雨水较多,暑热易与湿气相合形成暑湿病邪,引起的疾病又可以称为暑湿。暑湿为患,易困阻中焦,耗伤津气。夏至 / 节气
夏至,暑邪初起,尚未盛极,但刚经历芒种时节的梅雨天气,地湿之气充沛,湿热蒸腾,人体感觉闷热,汗出不畅或全身黏腻,就算开着空调,仍觉憋闷不舒。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夏至经络养生未病先防总原则 ////
养阳祛湿
# 振奋心阳 #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即我们人体阳气,除了指人体的抵抗力之外,还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至阳穴对于季节或节气交替之时,自然气候变化大而导致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振奋心阳,选取膻中穴、至阳穴、灵台穴等在心的功能区前后的穴位,促进、调节和提升心的功能,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心肺功能比较弱的人,比如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人、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肺功能不全的基础病史的人。比如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快入伏的时候,就会明显出现胸闷、心悸,甚至原来的哮喘病史的患者还会出现憋闷的情况。此外,不经常运动锻炼的女性,也是这个节气中好发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气短的主要人群。取穴:让病人两手自由下垂,其他人两手摸病人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第七肋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至阳穴。
我们可以行点揉法:微握拳将拇指至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感酸痛为度,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多次。对于平素怕冷,背部冰凉的人群,可选用艾条悬灸至阳穴:悬灸的距离为3-5cm,以局部皮肤感到温暖为度,每次艾灸20分钟,艾灸穴位皮肤微微发红即可,每日可灸1-2次。
# 健脾阳 #
在夏至,我们还强调脾阳。心肺在上焦,脾在中焦,中焦的病变指的是膈以下,盆腔以上,两侧髂骨之间这个中段区域出现的一些症状。在这个中段的区域,我们发现,它没有骨骼附着,都是靠肌肉来维持稳定,而我们的腰部经常去做一些比较灵活的运动,所以在这个区域,我们腹肌的训练特别重要,除腹横肌之外,两侧的腹斜肌也非常重要。
从运动指导的角度,非常建议大家在健身房做一些腹部前面肌群、侧面肌群甚至是腰部肌肉的训练,比如五点支撑、燕儿飞,可以提高腰肌的力量;仰卧起坐,双手抱头,托住颈后,平躺在床上,向上做轻微抬起,可以锻炼腹肌。这种腹肌的训练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达到,通过左右交替提捏腰部两侧的肌肉(腹斜肌)使两侧肌肉实现协调性的收缩和舒张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腹部比较松弛、体质比较虚弱的老年人。
对于腹部肌肉尚且紧实,没有显著的赘肉的人,可以将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促使髋部做左右晃动,通过这种晃动,使肠做规律的蠕动。这种方法对于胃肠功能紊乱或便秘的人非常适合。
对于年纪轻的人,除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跳绳使腹腔里的压力产生变化,从而刺激代谢功能的提高。
主动提升脾阳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让脾阳活跃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我们应该每天抽时间做,尤其是入夏之后,坚持做相应的运动,调动脾胃功能。若是体质过于虚弱,还需要采用一些被动的方法,比如艾灸,选用前胸的中脘穴、背部的胃俞穴和脾腧穴,前后对灸,可以很好的调动脾阳功能。
此外,还需注意少吃凉的东西,寒凉的东西吃多了,会遏制脾阳,故需用姜温通的性质,来抵抗寒凉。所以,如果体质虚弱,在这个节气就尽量避食生冷,避免直接位于空调风口之下,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增加代谢以助排湿。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