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针灸治疗
导读: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既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常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既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常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且没有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上可以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疼痛综合征2个亚型。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9.2%,其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8%-45%,占消化科门诊约20%-50%,并且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且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主要与胃肠动力下降、胃酸分泌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激素失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不良等因素相关,主要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胃底舒张药、消化酶、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时有不良反应发生。
中医针灸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中发挥着特色优势。
中医学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病因有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为主,久病邪气伤正,虚实夹杂,郁而化热,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变生瘀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含脾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等。
脾虚气滞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或伴有嗳气、疲乏、便溏,选穴多取任脉及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以及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关等。中脘穴为任脉上穴位,位于胃脘部,为腑会、胃之募穴,可健脾和胃、调理中焦气机,为治疗胃脘部疾病之要穴。胃俞、脾俞为背俞穴,能调节脾胃运化功能。“肚腹三里留”、“合治内腑”,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通调胃气、和胃止痛。
肝胃不和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或伴有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可配伍太冲穴,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可疏肝解郁。
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或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呕吐、小便短黄,可内庭、阴陵泉等穴以清热祛湿,从而起到和胃化湿、清热理气的功效。
脾胃虚寒多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或伴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配以气海、关元、神阙、胃俞、脾俞等穴以调理胃气、补益脾胃为要。
在药物选择上,若为脾胃虚弱、虚寒可选用理中丸汤、小建中汤等;肝胃不和可选用小柴胡汤、四逆散等;痰热互结于胃脘部可用小陷胸汤;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三脏功能协调才能使三焦气机通畅,升降如常,因此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原则。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