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 | 养生也要明穴性,不然容易养出病!
导读:灵道擅治神之滞,启神之闭,开神之窍,使心神灵动,故有醒神之功。如《窦太师针经》中记载灵道:“治心内呆痴,泻;五痫,先补后泻”,《针方六集》中亦记载“主心内呆痴,五闲,目痛”。临床中除呆痴者外,其他病症见困倦、神疲、头昏者,均可针之。其性平。
然而,对于养生保健爱好者,要不要明穴性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明穴性,乱用一气,不仅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甚至还会养出一身病来。
让我们分析一下下面这个例子,学习一下几个穴位的穴性。下面这个例子,来自于程凯教授新浪微博中的求助,因微博回复的限制,一两句话难以说清,故正好在这里,以此文回复。
oierhgoanvaihoh:程老师,艾灸神门,灵道,通里穴,之后一直浑身疼痛,无力,心脏跳得厉害,心悸,该如何缓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产生呢?末学想用益火补土之法健脾,可是艾灸这三个穴位后一直出现不良反应,持续到现在,非常难受,恳请程老师解惑。感恩。程凯教授答疑解惑
让我们首先认识一下灵道、通里这两个穴位吧。
《经穴解》中谓灵道:“心主神明,此穴为心经所行,故曰灵道,走而不守也。”是为手少阴经穴;又谓通里:“前穴为灵道,道,路也。此穴为通里,里亦路也。以此穴别通于手太阳,必有路以通之,故曰通里。”是为手少阴络穴;
灵道擅治神之滞,启神之闭,开神之窍,使心神灵动,故有醒神之功。如《窦太师针经》中记载灵道:“治心内呆痴,泻;五痫,先补后泻”,《针方六集》中亦记载“主心内呆痴,五闲,目痛”。临床中除呆痴者外,其他病症见困倦、神疲、头昏者,均可针之。其性平。
《黄帝内经明堂》中记载通里:“手少阴络,别走太阳”。络者,通也,联系沟通手少阴与手太阳两经。故通里除了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的络脉病候外,还可治“热”。如《黄帝内经明堂》还记载本穴:“主热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心中懊(心+农),数欠频伸,悲恐,头痛,面赤无汗及癫,心下悸……”;
《窦太师针经》亦记载通里:“治烦虚头面赤,泻补……”;
《西方子明堂灸经》中亦主“热病烦心”。以上均为《内经》所述之“心热病”的描述,提示通里穴性之特性为“络”为“热”,临床中心痛心悸、神志病症见于热者可针,无论虚实,上达头面、热扰心神者犹佳。其性喜凉,宜清泻。
让我们再看看神门:《经穴命名浅解》中这样解释神门之名:“出入之处为门,穴属少阴,心藏神,穴在少府之上,以示心气出入的门户,因名神门。”
之前几穴,灵道、通里都寓心神所行之路径,且以开窍醒神、清热安神为特性,此穴以门名之,实强调其对所有心神问题的调整与控制,结合其原穴之属性,不难理解其主心神之穴性的特点。
《黄帝内经明堂》中记载神门主:“……疟,心烦甚,欲得冷水,寒则欲处热。热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气不足,喘逆短气,身热,狂,悲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从之。
《针灸玉龙歌》中有:“痴呆之证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窦太师针经》中有:“治心内呆痴,泻;癫痫,先补后泻;发狂等证,泻。治健忘失记,喜怒不常,失笑无则,多言”。
从古代描述中不难看出,神门主治心神问题,多为热扰心神之象,宜清宜泻,至少为平补平泻之法,尤其少用热灸等助热之法。
而从穴位的定位穴性来说,手少阴经在腕部诸穴,应咽近头面,当热扰心神时,不论虚实,助热之法皆可加剧心神不宁的症状,甚至影响心律。
解决的方法就是停灸,改中冲、少冲刺血。
此时,有朋友会问,如果心血不足导致心神失养时,不是可用灸,以养心安神吗? 的确如此,但首先要判断患者确实属于虚证,且不是本虚标实的阶段,否则一样会助热,扰神动心。如果一定用灸,则注意时间宜短,灸量宜浅,配合刺血,防止助热扰神。最后提醒一句,益火补土健脾之法,益的岂是心火乎?!养生之法,明其理用之,切忌一知半解。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