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大寒未病先防,三大养生原则不能忘
导读:《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
传统节气
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在《授时通考·天时》中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民间也有句俗语言之:“小寒、大寒,冻如冰团。”这就是说自然界的温度在小寒、大寒这两个节气时是最低的,故有“数九寒天”的说法。
如何抓住一年当中的养生黄金期,又规避冬季潜藏的健康危机呢?让我们跟随程凯老师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养生的秘密。大寒对人体的影响
1. 气候寒冷,血压易波动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气里,我们要凝练自己的阳气,深深的蛰伏起来,所以这个时候也被称之为“冬藏”的季节。在大寒节气,寒冷天气对血压波动的影响会更大,特别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否则容易突发脑梗,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2. 工作烦劳,阳气易耗伤
话说:“大寒小寒,杀猪过年”,大寒节气与春季相连,这时候人们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擦洗房子,在这个节气里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防寒与过年。但是,很多人为了准备红红火火的过大年,却忘记了我们不断强调的冬季养生原则,“冬三月,无扰乎阳,要藏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人体依靠阳气能够长期保持清醒的状态在外高效工作,如果不及时收藏,阳气就会消耗过多,出现少气懒言、精神不振、怕冷、泄泻等阳气亏虚的症状。大寒节气期间,女性忙着擦洗收拾房子,准备年货,劳心又劳力,最容易耗损阳气。
大寒养生四大原则
1.穿衣要保暖,讲究“寒头暖足”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阳经和督脉都经过头部,是人体阳气最充足的地方,可以抵御外界的寒气。适当的寒头不仅有助于健康,还可以刺激头部的血管和神经,保持大脑清醒。
虽然讲究 “寒头”,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保持头部的冷热程度也是有异的,应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再说“暖足”。中医认为,足为肝、脾、肾三阴经的起始部位,为胃、胆、膀胱三阳经的终末部位,足部以下很多穴位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关系,脚部受凉会影响足部六条经脉的正常循行,影响身体健康。
“暖足”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热水烫足。我们可以先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然后双足入盆浸泡,每次泡脚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水温低了,再倒入一些热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度。泡脚之后,穿上一双弹性较好的,棉质袜子,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2.饮食讲究“滋阴补阳”
对于“秋冬养阴”的饮食原则大家不会陌生,因为冬天主藏,为阳气收敛的时刻,阳气在人体内囤积,外界寒冷,人体体表毛孔自动闭合,人体内热无法散发出去,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内热症状,所以强调养阴调节内热。
这里的“补阳”不仅是指温补阳气,抵抗寒邪。还有“通阳”的意思。俗语说“寒之逆极,春之始生”大寒之后就是立春,大寒是冬春交替的时节,春天主阳气升发,所以从大寒开始,就要缓慢的调动身体的阳气,顺应自然界的特点,健康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民间就有谚语:“大寒,大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人参黄芪酒通补阳气,杞菊地黄丸补益肝肾,大寒节气服用,可以滋阴补阳,阴阳双调。
3. 舒缓情绪,重视精神调养冬季气温低,冰天雪地,万物萧条,人们注意身体上的保暖,却容易忽视精神上的保养,容易出现抑郁症,心情低落等“精神感冒的症状。俗语说:“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所以冬季除了身体上的保暖,也要时刻关注精神上的“保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闭目养神,让大脑多休息。听一些喜爱的音乐,看一些有趣的电视剧,和志趣相投的人聊天,分享喜悦,诉说愁苦,将注意力投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对于精神上的“保暖”都是有帮助的。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