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后——经外奇穴显奇效
导读:球后,经外奇穴,首见于《浙江中医杂志》(1957年第8期),并被收入国际标准化针灸穴名中。球,眼球;后,后部,此穴位置较深,在眼球后部,故名。
球后,经外奇穴,首见于《浙江中医杂志》(1957年第8期),并被收入国际标准化针灸穴名中。
球,眼球;后,后部,此穴位置较深,在眼球后部,故名。
球后的定位
·《浙江中医杂志》 :“下眶缘外1/3处,(下眶缘中1/3与外1/3交点开始,直至下眶缘与上眶缘交点之间,均可进针。)”
·《针灸学简编》 :“在面部,当眶下缘之外侧1/4与内侧3/4的交界处,目平视取穴。”
·《经外穴名简释》 :“球后穴位于眼眶下缘外1/4处,即下睑板下缘外下方与眶缘之间的空隙处。” 球后解剖结构 浅层:皮肤,眼轮匝肌中层:下斜肌
深层:视神经孔
球后天部刺法天部浅刺结构为眼轮匝肌。眼轮匝肌的作用为使眼睛闭合,所以浅刺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采用毛刺的方法。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一般症状为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针刺时直刺2分,针尖止于眼轮匝肌肌筋膜上,行点刺震颤法,针感弥散眼轮匝肌。 球后人部刺法 人部刺法结构为下斜肌,主治斜视(内斜)。
内斜视为一眼或两眼的瞳孔经常向中间倾斜,通称对眼或斗眼。在出生后半年以内的斜视发病,称为先天性斜视,与遗传因素有关;斜视发病在半岁以后,称后天性斜视,多见于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高度远视,看远和近都不清楚。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时,为了能够看清,眼睛就要进行高度调节,高度调节会产生过度集合,从而产生内斜视。
针刺时直刺3分,针尖止于下斜肌肌筋膜表面。
球后地部刺法主要作用于视神经,主治视神经炎、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视神经萎缩等。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