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舌诊,经络定位 诊断你学会了吗?
导读:经络学说是中国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如望诊,《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通达全身的重要经脉和络脉都汇聚于面部,全身状况也就可以通过经络在面部相应的部位显现出来。
经络学说是中国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如望诊,《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通达全身的重要经脉和络脉都汇聚于面部,全身状况也就可以通过经络在面部相应的部位显现出来。
如舌诊,在经络循行过程中,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其经别“贯舌本”;手少阴经络脉“系舌本”;足少阴经“挟舌本”,其经别“系舌本”,说明人体秉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于脾胃的后天气血,以及统于心的神志功能等均可反映于舌。既然舌象与经络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舌头的经络诊断究竟会是如何呢?与传统的舌诊有什么不同呢?对于诊断、治疗疾病又有哪些意义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分析这几个问题。
首先,看看下方的案例:
患者,主诉为情绪急躁、易怒2月余。
平时,平躺着感觉呼吸不畅,痰液较多,咳嗽4月余影响呼吸,伴有鼻塞,食欲较差,大便不调,二日一行,前干后稀,小便少而黄,一日2-3次,饮水少,不口渴,晚上自觉口苦,睡眠时间少,容易醒,曾在1992年因颅内囊肿引起癫痫行开颅手术。
根据患者的症状大部分读者的中医思维应该都是如此:患者表现为因肝失疏泄,郁而生热,则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肝火灼金,肺气不宣则表现为呼吸不畅,咳嗽;肝脾不和则食欲差、二便不调;肾虚气化不利则小便少而黄,饮水少,不口渴;肝火扰心则口苦睡眠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患者的病变的根本在于“肝郁化热,进而影响各个脏腑”。
患者的舌象是如何呢?先思考、脑补……,应该会是如何呢…… 真实的舌象是……继续往下看图片: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患者的舌体较胖,边有齿痕,舌色较淡,舌边水滑略红,中、后苔略白腻,舌根部较厚,伴有裂纹。按照传统的舌象诊断方法可初步判断患者脾虚为主,兼有肺脾气虚,且脾虚生湿,湿浊初聚下焦。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舌象判断与从患者整体症状出发判断的病机不同,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学中也提醒大家应该舍舌诊而选择整体辨证诊断,我们可以先思考思考,换一种思路对舌象进行诊断,会不会得出不一样结果,甚至可能更精确的诊断呢?这种方法是存在的,那就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经络诊断方法,这样的舌象经络诊断如何呢?继续往下看……
如下图,首先将舌分为以下多个部分:
1. 代表食道(咽部、胃口部)的凹陷
2. 表示胀大的右侧胃形(可能气虚或气滞),下端更明显,根据手太阴经的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是由于胃反流到胃上口引起咽部症状。
3. 患者的舌两侧是水滑的,提示可能是由于脾虚生湿,湿聚少阳4. 可以看出患者舌上肝胆区部位嫩红,提示胆胃不和(肝脾不和)
5. 右肾区凸起
6. 舌中、后部苔腻,根部较厚,中间有裂纹
7. 肺区色白,提示可能是由于肺肾气虚,气化失司,水湿生痰,进而阻滞膀胱。通过以上分析,通过舌象的经络诊断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总的病机为脾虚肝乘:
脾虚生湿,湿聚少阳,阻滞膀胱,胆胃(肝脾)不和,扰心灼金,在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本,降逆疏肝为标,标本兼顾。
这样的舌诊经络诊断与通过患者全身症状判断的病机更相符,也为我们在临床在生活中的舌象的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