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尾穴——提壶揭盖治便秘
导读:鸠尾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心胸痛、反胃噎膈、癫狂、痫症、心悸心烦、咳嗽气喘等病症~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
鸠尾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脐上七寸处、胸骨剑突下去蔽骨五分、在腹白线上, 腹直肌起始部, 深部为肝脏, 有腹壁上动, 静脉分支并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
鸠尾穴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心胸痛、反胃噎膈、癫狂、痫症、心悸心烦、咳嗽气喘等病症,但却未提及其可治疗便秘。
但我说鸠尾穴能治疗便秘,你知道为什么吗?
鸠尾穴治疗便秘,我们可以用提壶揭盖法来分析。提壶揭盖法,以升为降,是指通过宣通肺气来通大便。而我们用经络思维去思考,则如下: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
经络不仅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肺手太阴之脉还建立起了胸腔与腹腔的联系,肺、膈与大肠的联系。
肺脏功能对大肠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大肠传导糟粕有赖于肺气肃降。这是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肺脏呼吸带动膈肌产生一定幅度的上下运动,腹壁随之也产生小幅度运动。
因此呼吸的节律、深度、幅度都影响着大肠的蠕动,及糟粕的传导。而呼吸功能受到胸廓结构的影响,因此当调整胸廓形态结构,肩胛的形态、膈肌的状态、腹壁张力,前踞肌、肩胛提肌、腹直肌等都影响着呼吸功能。
所以对于便秘患者,还可以通过从形态学上观察胸廓的阳性反应,来选择相应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结鸠尾穴就能达到缓解便秘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鸠尾穴的深面是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中央以肌腱附着于剑突深面。
膈肌是人体呼吸运动的主要肌肉,对肺通气量,腹压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针刺恰当,可调节胸腹腔的压力,提高人体代谢能力。但也就是因为鸠尾穴特殊的位置,临床中经常将其作为危险穴位,应用较少。
古籍记载关于鸠尾穴的针刺方法也不一致,如:
《针灸甲乙经》记载:“鸠尾,蔽骨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
《千金翼方》记载:“禁不可灸,大忌;禁不可刺,大凶两部古文献都认为不可以在鸠尾穴处针刺,艾灸。”
《太平圣惠方》记载:“宜针即大良,虽然,此是大难针,非是大好手方可下之。”
《窦太师针经》曰:“针二寸半,灸二七壮。此穴大难针,取气多令人夭,断不可针刺。”
鸠尾穴如何针刺才比较安全呢?程教授教您三种刺法:
天部刺法:向上平刺,针尖到达腹直肌附着的筋膜点,剑突前缘—应腹针刺之后可产生扩散状针感。通过针感放射的方向还可以作为疾病的诊断的依据。如果针感向下呈直线放射,说明腹直肌紧张感比较强;如果针感斜向外放射,说明腹外斜肌紧张感比较强;如果向两侧放射,说明腹横肌、背部肌群紧张感强。
人部刺法:针尖到达剑突中央—应腹又应心。
地部刺法:针尖向上斜刺,绕过剑突部,使针尖平刺膈肌后缘,到达剑突后缘——应心针感直接传到咽喉部,自觉胸腔热感减轻。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