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阳生,温养阳气,艾灸三大穴
导读:冬至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萌动升发,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在自然界阴阳交接的时刻也是激发机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神阙、关元、身柱激发机体的阳气。
冬至 / 节气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动
冬至预示着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温度会保持持续走低的趋势,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开始天变得一天比一天长,数九寒天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冬至这个“至”,一方面强调”冬至为阴寒之极”,一方面也暗示”物极必反”, 此时呢,阴寒之下,天地物候呈现阳气来复的状态, 人体深藏于内的阳气也开始由下由里向上向外升发,所以冬至又叫”一阳生”——这是人与大自然千万年来磨合出来的默契。冬至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萌动升发,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在自然界阴阳交接的时刻也是激发机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神阙、关元、身柱激发机体的阳气。
▼ ▼ ▼
神阙
神阙为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肚脐正中。医学经典《类经图翼》中记载:“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关元
关元穴为任脉上的穴位,位于肚脐下3寸,是人体重要的“玄关”。关元还是一个交会穴,人体当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其中肝、脾、肾对应三条经脉,叫做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循行在人体下肢的内侧。这三条经脉在向上行走的过程中在关元穴处与任脉交会在一起。
肝、脾、肾这三个脏腑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将食物营养转变为气血以供人体使用;肝藏血,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肾是先天之本,肾中元气决定人的先天体质。人体的元气、宗气都汇聚在这三条经脉里,三条经脉向上循行的过程中在关元穴处交会,所以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温脾养肾的作用。
身柱
身柱穴为督脉上的穴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具有统率全身阳经的作用,又称为“阳脉之海”,通过艾灸身柱有利于激发督脉阳气,以达到促进阳气升发的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艾灸身柱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对于在气候变化期间容易感冒,或是身高相对于同年龄的平均身高矮的儿童具有较好的作用,身高较矮的儿童可以通过艾灸身柱穴来增加身高。
为什么要强调艾灸这些穴位
而不选择其它方法呢▼ ▼ ▼
艾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的温经止痛作用以达到温壮元阳,激发经气的作用。冬至阳气萌动升发,艾灸不仅有助于机体阳气萌发与自然阴阳变化相适应,艾灸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抵御外界气温的剧烈变化,防止慢性病的复发和加重。具体如何操作呢?
施灸时,可以隔着姜片施艾灸疗法,因为生姜性温,味辛,可以辅助艾灸达到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以先灸神阙与关元,再灸命门与身柱。
具体操作时,取生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将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准备好的姜片上,点燃艾柱。如果患者有局部灼痛感,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饮食
多食温性少寒凉
中医理论认为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阳气萌动,对于外来营养最容易吸收,发挥滋补的功效,所以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佳时间。
此时,天气特别寒冷,为抵御寒冷,人体所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中医认为温性的食物可以温养阳气,有助于体内的阳气升发,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此外,冬至期间天气寒冷,若吃过多的寒凉食物如水梨,冰冻西瓜,冰激凌,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出现胃痛,泄泻,全身无力等症状。
此时,在饮食方面还可以些平和的,补益脾胃的食品,如山药、芡实、莲子、大枣等。
_山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益肾的作用,平补脾肺肾。
芡实味甘、涩,性平,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的作用,平补脾肾。
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平补心脾。
因此,冬至期间应在适当服用温性食品的基础上,吃一些平性护脾胃的食品,既不会增加体内的内热,又不会损伤脾胃。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