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的致病特点你了解多少
导读:中医上讲,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因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所以寒为阴邪。寒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因寒邪侵袭肌表,阳气不能外达以温煦,而使人体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特点的寒为外寒。寒邪直中脏腑则称内寒,也叫中寒。
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去年冷,寒潮由北向南,降温幅度之大,直接把“全国冻哭预警地图”送上了热搜。而北京-20℃的体感温度,只想说冷!很冷!非常冷!
中医上讲,寒为冬季的主气,人禀天地之气生,遵循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在正常情况下,寒气是不能成为致病因素的,但是如果寒气发生的过于强烈或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即“至而太过”,则可成为寒邪侵袭机体。又或者寒气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这时正常的寒气也会成为致病的寒邪,侵入机体上任致病,即所谓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那么寒邪具有哪些致病特点呢?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01
中医上讲,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因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所以寒为阴邪。寒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因寒邪侵袭肌表,阳气不能外达以温煦,而使人体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特点的寒为外寒。寒邪直中脏腑则称内寒,也叫中寒。内寒是由于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症。内、外寒虽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伤及阳气,引起内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卫阳受损,则恶寒;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津液凝聚,化痰成饮,可致咳嗽、哮喘的病变;寒邪中里,如果伤及脾胃,则运纳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如果寒伤脾肾,脾肾阳气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则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症。
寒性凝滞 02
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寒性凝滞,是指寒邪伤人,易致气血运行不利,经脉闭阻不通,常见疼痛之症。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寒主收引 03
收引是指收缩、牵引。具体是指寒邪侵袭机体,常外束肌表,则皮肤、腠理收缩,使卫阳之气不得透达于外。 《素问·举痛论》所说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头身拘紧而痛,血脉亦收引而见紧脉。现代医学认为,冬季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关节炎等疾病发作。
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人到了冬季病情就会逐渐加重,遇寒冷空气的刺激就会诱发急性发作。
研究表明,大概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温度的变化感受性高,尤其在冬季,由于寒冷刺激和高气压作用,发病率最高。寒主收引,寒邪引起血管壁与支气管的收缩,加剧血压的升高,缺血,咳嗽等症状。
所以伴随着一阵阵寒潮的来袭,大家一定要注意多加衣物保暖,出门也一定要佩戴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平安过冬。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