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行
导读:足少阳经在头侧部的循行路线当中有一支就非常靠近于足太阳经,它是在头部正中线旁开2.25寸,而足太阳经是1.3寸。在足少阳经那条经脉上的穴位如目窗、正营、承灵,它描述的时候都写的是头痛,而无法去分清楚到底是偏头痛,还是正头痛。
足太阳经从头走足,行于人体背侧,却分出支脉“从巅至耳上角”。“巅”,应作“颠”。《说文解字》“颠”与“顶”互训,指头顶最高处。杨上善注:“颠,顶也。顶上有骨空(孔),太阳入骨空络脑还出也”,意指颅中凹处为百会所在。“耳上角”,指耳上方,此处为手足少阳经脉所过。
为什么百会要和耳上角联系在一起呢?
太阳主表,当外感表证时,患者多出现颈项强急、无汗头痛的症状,此时的头痛多出现在枕部和后项部,恰是足太阳经循行之处,故此类头痛称为“太阳头痛”。
而少阳是主侧,以颞部、耳尖上方的疼痛为主的偏头痛,多与情志、血压、血管痉挛相关,称为叫“少阳头痛”。 但是许多头痛的患者,很难区别具体疼痛的部位,所以混称为叫“偏正头痛”。 足少阳经在头侧部的循行路线当中有一支就非常靠近于足太阳经,它是在头部正中线旁开2.25寸,而足太阳经是1.3寸。在足少阳经那条经脉上的穴位如目窗、正营、承灵,它描述的时候都写的是头痛,而无法去分清楚到底是偏头痛,还是正头痛。所以“从巅至耳上角”,其实提示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在头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是存在相关性的,临床有很多头痛是分不清楚是属于少阳还是属于太阳的。换句话说,外感原因而引起的太阳头痛也会伴有一定的少阳的症状,所以在经脉的循行当中就用“从巅至耳上角”这样一个分支来进行描述和联系。
同样
「腰痛所引起的下肢痛,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大多是由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出现沿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放电样的疼痛,一下会放射到足。
另外一种则称为非典型性的坐骨神经痛(又称为叫假的坐骨神经痛),它是由腰臀部的肌肉(像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过度痉挛损伤而刺激外周神经引起的,多为这种隐痛、钝痛。不像前者出现非常清楚的麻电一样的、放电一样的感觉,它仅仅放散到臀的外侧---(就是所谓髀枢,就是环跳、股骨大转子这样的位置)以及大腿的外侧---就是所谓的髀外后廉。所以足太阳经在腰骶部和臀部分成两支,一支经过贯臀---就是经过骶部,表述的就是一个真的坐骨神经痛支配的区域。另外一种会经过髀枢和髀外后廉---就是经过我们的股骨大转子,臀的外侧和大腿的外侧后廉,这一支跟足少阳经是重合在一起的。
因为足少阳经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来保证人体的直立和人体运动的时候这种身体支撑力量,所以足太阳经的这种假的坐骨神经痛,实际上是在足少阳经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肌肉过度紧张痉挛之后造成的一些外周神经刺激症状。
这两种情况古人都清楚的认识到了。在临床当中就把这两种情况都记录在足太阳经的循行路线当中。
这时候你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不干脆把其中一支真的归入到足太阳,假的的归入到足少阳不就完了吗?
熟悉解剖的同学就会发现外周神经刺激导致假的坐骨神经症状的肌肉(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它们的肌肉走行方向都是斜形平行的,就是它都是在我们的髂骨、髋骨、骶骨之间建立了一个肌肉这样的一个关系。因此它是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的这样一个中间的部位,和我们外周的髂胫束这么一个巨大的肌群之间建立了一个力学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在人体解剖结构上来说,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两条经脉它对人体的这种运动支撑功能来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足太阳膀胱经就一定会有一个分支走到足少阳经的路线上,这体现了古人对解剖的认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