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并伴有眩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读: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疾病、环境以及生活压力等,导致一些人出现耳鸣症状,甚至一些人还伴有眩晕。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疾病、环境以及生活压力等,导致一些人出现耳鸣症状,甚至一些人还伴有眩晕。这是较多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耳鸣伴眩晕是患者主观感受异常所致,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这种耳鸣伴有眩晕症状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的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听力减退及耳鸣,重症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刺激现象,可发生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眼球震颤。一次发作的时间较短,病人常感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行走可出现偏斜或倾倒,耳源性眩晕常见者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耳石症等病症中。
如何区别这些病症呢?
前庭神经元炎为末梢神经炎的一种。病变发生在前庭神经节或前庭通路的向心部分。病前两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眩晕症状可突然发生,持续数日或数月,活动时症状加重。检查时可见有向健侧的自发眼震。
迷路炎患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者,感染扩散可波及内耳迷路,发生浆液性或化脓性迷路炎,此时患者除耳漏外,会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可出现向患侧的自发眼震,迷路有瘘孔时,外耳道加压可引起眩晕,眼震更加明显。当病情进展为化脓性迷路炎时不仅眩晕严重,持续存在,听力可下降为全聋,自发眼震转向健侧,前庭功能检查患侧反应消失。
迷路震荡多由于头外伤引起,常与脑震荡同时存在,因爆炸后产生强大的空气气浪冲击,同样可引起内耳迷路震荡。创伤后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受伤耳听力明显下降。耳科检查时部分可见伴有鼓膜外伤,鼓膜出现破裂或出血。听力检查中可见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单侧或双侧的听阈改变,重者可全聋,有的声导抗测听可提示有听骨链损伤,患侧前庭功能低下。在诊断脑震荡患者时,特别是伴有听力障碍和眩晕主诉者,应注意到同时可有迷路震荡存在。
耳石膜是指覆盖在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的含碳酸钙颗粒的胶质膜,其中的碳酸钙颗粒称耳石。耳石症是当头部运动时,耳石会在半规管造成淋巴液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但来得短暂,常不会超过一分钟,特别是头转某一个方向才会,也称为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
当耳鸣性眩晕发作时,患者要保持合适的体位,放松心情,还可以应用身体自带的几个穴位。
第一个穴位:是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曾凹陷处。听,指听力,这里指耳的功能。宫者,王者之所。本穴意为管理听力的高贵之处,故名。本穴位于耳部前方,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为治疗耳疾的要穴。
第二个穴位,听会。位于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取穴。本穴为在耳前,为耳部脉气会聚之所。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与耳部、颞部关系密切。
第三个穴位,完骨穴。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本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能起到疏通少阳经气的作用,为治疗耳疾的要穴。
这三针均位于耳周,是腧穴共同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的取穴配方。现代医学表明,针刺这些穴位可以通过刺激耳颞神经,耳大神经,通过改善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干神经突触效能和外周听觉通路传导,增强耳蜗高低频听力水平,提示本组穴位对恢复听觉功能、耳鸣性眩晕有一定的疗效(参考论文:郑欣. 晕痛针结合耳三针治疗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