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贪凉,小心肌筋膜炎
导读:《灵枢·刺齐论》中提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于是在治疗上就提出“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病在于筋,则“在筋守筋”,针刺就需“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肌筋膜炎又称为肌筋膜综合征、肌筋膜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病,是因受寒、劳累、外伤或长期姿势不当等因素,导致肌肉和筋膜等软组织受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颈项部、肩背部或腰背部等,其特点是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弥漫性疼痛,经久难愈。
肌筋膜炎属于中医学“痹病”的范畴,因发病部位多在项背部骨骼肌筋膜、肌腱的起止点,属于中医“筋”的概念,所以也对应中医学中的“筋痹”。多因局部伤筋、肝肾亏虚、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凝滞,经络受阻,不通则痛,久病不愈则肌筋膜挛缩,僵硬黏滞。
中医治疗肌筋膜炎以“温经通络”为主,多运用中药、刮痧、拔罐、针灸等方法。《灵枢·刺齐论》中提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于是在治疗上就提出“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病在于筋,则“在筋守筋”,针刺就需“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针刺的层次以病变所在为宜,因肌筋膜炎疾病大都属于局部的病变,常有“阳性点”,针刺的层次在“筋”的层面上最好要刺到“阳性点”,即肌筋膜上结节状、条索状的压痛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机体的解剖结构有清楚的认识。
现在由于大家经常吹空调,所以颈项、肩背部肌筋膜炎是最常见的。
项背肌筋膜炎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及胸锁乳突肌等肌肉组织。比如斜方肌是覆盖颈部和肩上部和后部的扁平三角肌。它作为肩背部最浅的肌肉,起于枕骨、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在稳定肩部和颈部的侧偏、旋转、后仰中占重要作用,故多以肌筋膜附着在骨突处,使其更灵活。但也因此缺乏强有力的致密肌腱,耐受较差,容易劳损。菱形肌为一菱形扁肌,位于斜方肌的深层,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肩胛骨与脊柱之间没有牢固的骨连接,而是通过菱形肌形成的肌性连接。所以在活动上肢及颈椎时,菱形肌更易劳损,劳损一般发生在肌肉的起止点,肌腹处的损伤也易形成硬结。肩胛提肌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第1-4颈椎的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在头后仰及耸肩等活动时,肩胛提肌和斜方肌上部相互协调,同时肩胛提肌与大、小菱形肌、前锯肌均存在腱性交织,易导致联合损伤或代偿性损伤,等等。
可见,项背部肌肉的解剖结构决定其易损伤、耐受差的特点。局部肌肉的急慢性损伤都可能导致痉挛、组织液渗出、局部缺血,长久发展肌肉损伤愈合形成疤痕组织导致肌肉粘连,活动度降低。而肌筋膜是在肌肉组织表面的一层半透明白色的致密组织,它包裹着骨骼肌组织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并将肌束串联,与周围骨骼连接,通过包绕固定肌肉、肌纤维等,形成骨筋膜鞘和肌间隔。所以筋膜是支配肌肉关节运动的桥梁。肌筋膜的病理改变,往往是筋膜失去弹性,逐渐变硬,增厚,就会导致我们前面所说的肌筋膜炎。
临床中我们认为,项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受凉、疲劳、外伤等因素有关,当身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项背肌群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引起局部缺血,产生无菌性炎症,炎性病变会刺激其间的感觉祌经而导致疼痛。随着无菌性炎症的渗出,导致肌肉发生黏连或挛缩,形成一个或多个结节或条索状物,持续性压迫神经末梢;并且长时间反复的无菌性炎性病变导致纤维变性、局部组织增生压迫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所以在治疗这类疾病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是哪块肌肉的损伤,触诊到阳性反应点,再针对性的对肌肉进行松解。我们在临床中经常采用肌肉扎跳的方法,针刺后肌肉跳动,使肌肉紧张度降低,能促进肌肉恢复其生理功能。临床多取得显著疗效。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