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养生说:给“腰突症”患者的两点忠告
导读: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髓核脱出,或者是突出,压迫了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水肿,卡压,导致在单侧或者双侧的下肢出现麻木疼痛,特别是放射样的这样的感觉,影响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急性期的表现。
给很多已经患有多年腰突症的朋友提个醒。
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髓核脱出,或者是突出,压迫了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水肿,卡压,导致在单侧或者双侧的下肢出现麻木疼痛,特别是放射样的这样的感觉,影响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急性期的表现。但是有很多反复发作的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没有那种典型的急性期出现症状。反而是工作一劳累、姿势一不当,就出现症状。休息几天,症状的就有所缓解。但是始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在急性水肿的过程当中,最有效的一个治疗就是静卧。如果对一个三四十岁,四五十岁以前,这样的一个男性患者来讲,身体如果以前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慢性病的病史,肌肉还比较有力而丰满,这时候这位患者大概需要四到八周的时间。就是如果你静卧的时候,就是水肿基本消除,症状会逐渐逐渐的缓解。所以静卧成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施以一定的物理性的刺激,比如说咱们说的针灸,治疗性推拿,不是保健推拿,然后还有理疗,还包括一些中药的外用,这些方法的可以帮助快速的消除神经根的水肿现象。因此症状可以由四到八周的时间来进行缩短,这就是有效的促进他的恢复。
可是对于一些重复性发作的患者,或者对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患者,这个腰部局部因为多次的神经根的水肿,局部渗出,然后又吸收,渗出又吸收。在神经根的局部是一个挛缩状态,什么叫挛缩状态?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鲜活的血液供应,非常好的肌肉,平时接受很好锻炼的肌肉,那么它的弹性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经常在这儿有渗出,有水肿,然后又消除,不断的重复这个事情,结果局部就干涩缺水了,缺血了,局部就会挛缩。当它一收缩的时候,在神经根的局部压强就大,这个压力叫做内源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刺激到神经根,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水肿的现象,但是也会使得出现一些类似神经根水肿的一个症状表现。
那么这时候怎么办?
要做解压的治疗,这时候针灸的治疗就非常的重要了。在腰部通过针刺的一些方法,松解周围的肌肉,释放周围肌肉的压力,使神经根留下一个比较宽松的、正常的环境。
那么这时候知道针灸除了松紧的作用之外,还有可以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也就是可以使局部的微循环,改善血液更加的正常,营养更加的充分。因此,对腰部的功能的保护就非常的好。
如果对于这些经常反复发作,而且他缺少锻炼,或者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讲,在局部是一个缺血的这个压力比较高的状态,那么就需要通过针灸的方法,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让它的营养更加的充分,来减少这样一个局部的神经根受到挛缩刺激的现象。这是推测可能有这种问题出现。
第二种情况是,可能出现混合型的椎间盘突出症。有没有椎间盘突出症?有。有没有那么重?不见得。但是由于多次重复出现神经根的水肿,卡压的这样的现象。所以,人体必然会出现其他肌肉的代偿,所以可能会伴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比如说臀中肌的紧张痉挛,梨状肌的紧张痉挛。所以对坐骨神经,可能会产生外周肌肉对神经的一定的不良刺激,导致症状的迁延不愈。
所以要去判断一下,在这个腰部,这个神经从椎间孔当中出来以后,也就是椎间盘突出症,最好发的是腰4腰5骶1。这个神经出来以后,形成坐骨神经,但是这个坐骨神经经过的腰臀,大腿背侧这个路线的时候,那是穿行在很多肌肉之内的,而这些肌肉臀中肌、梨状肌,包括大腿背侧的一些肌群,如果肌肉代偿,出现了肌肉的张力变化,进而刺激到坐骨神经的一些相关区域,引起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症状。那么这些症状可能会混淆于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当中,或者是出现迁延不愈。
所以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还有一双巧手,就是既要去分辨这个病症是单纯,还是混合性的,同时,也学会触摸人体的后部背部腰部骶部的肌群的力量是不是处于一个挛缩状态,还是一个肌紧张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想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对应方法。如果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去找专业的医生去治疗,但是如果再没有出现这些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自我锻炼,让你的腰部的肌肉变得更加的强劲有力,这是非常的重要。
我教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锻炼方法,简易版的单腿燕飞,锻炼您的腰部肌肉:
1
取直立体位,在前面放一个比较稳定的椅子,高位椅,双手扶住椅背。
2
单腿向直的后方甩起,到极限坚持五到十秒钟。
3
回到原体位。
重复连续做五到十次,然后交替做另外一侧。这样的锻炼方法可以有助于锻炼腰部纵行的肌肉。
1、直立体位双手扶住椅背。
2、单腿向外45度伸展,到极限坚持五到十秒钟。
3、回到原体位。
重复连续做五到十次,这样有助于锻炼将两侧斜行的肌肉。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