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为何多发哮喘?
导读: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指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 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指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 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形寒饮冷则伤肺”,哮喘是冬季里的一种常见病,且多见于老年人。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肺为华盖,主一身之皮毛,开窍于鼻,肺相较于其他脏腑来说在最高、最外的位置,以保护诸脏腑免受外邪侵袭,外邪袭人,犯于表不过皮毛及口鼻,故大多数外邪袭人,最先犯肺。肺性恶寒而喜温润,因此寒邪是最易导致肺功能失衡的邪气,这与寒邪致病特点密切相关。
寒邪特性
首先,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肺主气,司呼吸,同时能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均需要肺中阳气的充养与推动。肺气宣发肃降协调有序则呼吸通畅、水液输布正常。寒盛伤肺,伤及肺中阳气,肺失宣降,气机出入失常则呼吸气促困难;水液输布失常则津液停聚为痰为饮,痰饮阻塞气道,又可以加重喉中哮鸣、呼吸困难。
其次,寒性凝滞,易阻气道。现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与临床实际发现,痰瘀气阻是哮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表现。《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言“寒气生浊”,《难经·二十二难》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伤人,易致气血津液凝结,津液凝结则生痰,气血凝滞则成瘀。痰瘀阻滞则气道不利,肺失宣降,发为哮喘。
另外,寒主收引,使气机收敛。寒邪侵袭人体,使气机收敛,腠理、筋脉收缩挛急,客于气道则可见气道挛急收缩,气机不利则表现为喘。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哮喘发作时致敏原进入机体,会引起支气管黏膜呈慢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气道过早或过强收缩而引起痉挛。
寒邪除了以上特性,还具有易蓄积和易伏藏的特点。如《灵素节注类编·卷六》有夏季汗出腠开,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中,至秋可感邪而发。《素问》中也有冬季伤于寒邪,至春发病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寒邪可以长时间的存在并影响人体,并在适当时候发病。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其发作除了与上述寒邪侵袭有关,也与“夙根”相关。如《素问·至真大要论篇》中记载:“饮发于中,咳喘有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都提示我们“内有饮邪”是咳喘的重要病因。而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的说法,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那么寒邪是如何影响这三个脏器的功能进而导致痰饮产生的呢?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肺气宣降推动、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脾作为后天之本,人体摄入的饮食均靠脾的运化作用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肾主水,除了其本身具有蒸腾气化作用外,还可以促进肺、脾输布及运化水液的功能。
而以上三个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均赖于其中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所以不论以上哪个脏腑的阳气受损,均可导致其推动水液运行、代谢的功能失调,日久则水液停聚化为痰饮伏藏于体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阳化气, 阴成形”,从性质上看,痰饮属阴邪,痰饮非一时就能形成,它是经过不断蓄积,最终达到可以引发哮喘的程度。水液的正常输布靠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而人体的气化靠“阳气”推动,故凡是能引起气化不行的因素都有导致痰饮生成的可能,而寒邪是损伤阳气最重要的因素。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