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案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特发性震颤
导读: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
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此时血管收缩、心率加快,易发震颤。此时应兴奋副交感,以抑制交感,减少震颤的程度。
「具体的做法有两个」…
一是脐壁刺激,肚脐周围有丰富的神经丛,通过脊神经,进行中枢调控。这也恰恰符合中医学中对精神类疾病从足阳明来论治的原则。一般适合于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如便秘、腹胀、便溏。针刺有特殊手法要求,自己可以先用肚脐抖罐的方法,就是在神阙穴拔罐,然后抖动30秒,结合闪罐。
另一是耳迷走神经刺激,就是耳穴的方法,因为耳甲艇和耳甲腔内是十二对脑神经唯一个浅出体表的位置,即迷走神经,而恰又是副交感,用弱电刺激、针刺或耳穴贴压,均可有效。尽量找到准确的耳迷走神经点,最好是结合耳穴的电阻测定进行治疗,当然照着书贴压,如耳中、口、食道、肝、胃、额、颞等穴,亦会有效,因为基本上这些穴位的位置已经包容了耳迷走神经点的位置了。
以上方法可用于患者治疗的第一个阶段,因为以上方法刺激量均小,患者容易接受,有助于快速缓解症状。一般情况下,2周左右应该可以见效,稳定1-3个月,可以进入到第二个治疗阶段。
第二阶段就要以脑(中枢)的治疗为主了,因为此时患者症状平稳,对针灸已经适应,甚至药物也已经减量,在此基础上,一般结合头针,对脑部一些功能区进行针刺治疗,具体穴位根据情况选择,一般颞部少阳经位置上的阳性点比较重要。治疗周期,因人而异。
医案分析患者男,31岁。首次就诊于2020年8月21日,初见印象是该男士瘦高,但站立不挺拔,含胸驼背。
【主诉】双手震颤约10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
主要症状:患者2010年出现双手震颤,逐渐加重,自述很多时候体力劳动需要憋气辅助完成(精细动作需要左上臂贴紧躯干并耸肩才能完成),2018年于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等均诊断为特发性震颤,紧张失眠时严重,饮酒后或者胃肠道膀胱排空后震颤减轻;双手平举震颤,左手较重,患者表述左手运动性震颤明显,比如掏耳朵、剥虾、端餐盘、拿热水杯等因震颤严重而难以完成。曾自服心得安,药量逐渐增大才能缓解症状。
兼症:纳差,不觉得饿,胃胀满,偶呃逆,大便1日1行,不成形,排便不畅,睡眠质量差,夜间早醒,醒来时间有时1-2点,有时3-4点,偶有心慌。心率80-100次/分,自觉如果站直或者坐直腹部牵扯感。
【既往史】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9岁行开胸修补术;一过性心率减慢(40次/分);胃食管返流史;初中时出现肚脐左侧不适(腹直肌外缘)
【家族史】母亲手抖(一直被认为是甲亢引起的)
【舌脉】舌淡红中间纵向深裂纹苔黄厚腻
脉弦细数
【腹部检查】竖着的椭圆形肚脐;手术瘢痕自上到下沿至剑突,腹部脂肪少,凹陷,肋弓显现;触诊腹硬(不是肚子里面硬,而是腹部肌肉张力非常高,腹部绷紧的感觉);按压左滑肉门区域疼痛。
【诊断】特发性震颤/阳明经证/痰扰清窍
针灸方案腹腔减压术(带脉、五枢、大横、鸠尾、腹哀,松解腹外斜肌、腹直肌),记忆犹新的是,采用飞针进针五枢穴时,针被弹飞了,可见腹部有多“硬”。加一针水分地部促进胃肠蠕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腹交感神经刺激(左侧滑肉门地部),针感向胃底放射。
利胆抑酸(右胆囊、左上巨虚,照海、右侠溪、左太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头针双侧舞蹈震颤区。
枕下弓松解,并松解左侧斜方肌(由于长期左侧夹上臂动作,左侧斜方肌紧张,枕后斜方肌隆起)。
皮内针:神门、交感、耳迷走神经点、额、枕。
【治疗一次后患者反馈】
震颤减轻,大便增多,腹部畅快的感觉,并且能自己把耳朵上的皮内针揭掉(以前掏耳朵都不能完成)。于是按照以上处方继续治疗,每周2次,后逐渐减为每周一次。
【之后患者的主要反馈如下】
大便次数增多,偶有2-3次每日,一般一日1次,大便排空后自觉周身轻松舒畅;睡眠较前踏实,早醒一次或者一觉到天亮;知道饿了,自己控制吃七八分饱,吃完饭也不觉得胃脘部闷堵了;日常生活基本不受限了,比如左手碰到热的汤盆、端餐盘等,之前会抑制不住手抖,现在可以控制完成。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