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痛的原因和症状及听劳穴治疗肩背痛
导读:本文讲述肩背痛的病因和症状,选用听营穴治疗肩背痛的家用保健、操作方法及听宫穴的取穴方法和穴位解释。
肩背痛,是指一侧颈、肩、背部肌肉痉挛、酸痛、僵硬,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肩背痛虽然不像背痛那么高发,但是区别不同发病原因很重要。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都可患病,但在中年人中最为常见。风寒侵袭,阻滞经脉,局部精气不利,气血失于调和而发病。患者往往一侧颈肩背紧张、强硬,颈肩部活动不利,动则疼痛加重,尤以向患侧扭转时疼痛更为明显。
肩背痛的症状(很多人都得过肩背痛,对肩背痛带来的痛苦深有感触。病人一旦得上了肩背痛,一般都会出现下面这些症状):
(1)肩膀和后背的肌肉酸痛难忍,拉伸不开;
(2)脖子僵硬,不能回头看人;
(3)肩胛骨疼,出冷汗;
(4)连带着后脊梁疼,腰伸不直。
肩背痛一般都是由气血不通、经脉不畅造成的,要治疗肩背疼痛,就得想办法调顺气血,打通经脉。
肩背痛的病因
在西医看来,肩背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由肩背局部骨或软组织疾病引起的。还有可能是脏器疾病反射至肩背部,或是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背部,都会引起肩胛骨疼痛。在中医看来,病人之所以得了风寒肩背痛,是因为感受了外邪,风寒侵扰了外部肌肤导致的。内伤肩背痛,则是因为肺气不足、肺气不通、劳力损伤、积热上熏而最后导致的。
用听宫穴治肩背痛。在贺普仁的《一针一得》秘籍中,扎听宫穴治肩背痛的秘法,出现在第四秘的第31条,原文:“肩背痛:听宫”记录的文字很简单,里面的学问却大有讲究。
中医文献说听宫穴
穴名:听宫穴之名出自《素问》、《灵枢》,别名“多所闻”。
类属:手太阳小肠经穴。
适应症:主治耳部病症。常用于耳鸣,耳聋,耳亭耳;癫、狂、痫。
1.主惊狂,瘛疭,眩仆,癫疾,喑瘖不能言,羊鸣沫出。耳聋填填如无闻。(《皇帝明堂经》)
2.心腹满,臂痛失色。(《太平圣惠方?针经》)
3.治耳聋如物塞无所闻,耳中嘈嘈,心腹满,臂痛失音。(《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
4.治耳内虚鸣,气痒,耳聋气闭,小儿聤耳出脓。(《窦太师针经》)
5.主耳虚鸣痒,或闭塞无闻,或耳出清汁。(《循经考穴编》上)
6.耳聋、耳鸣、聤耳、齿痛,癫狂痫。(4、5、6版《针灸学》)
部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中。
取穴: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在耳门与听会之间。
1.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黄帝明堂经》、《太平圣惠方?针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
2.在耳中珠子下大如赤小豆。耳珠如赤豆大,谓郭内又有一郭,如碗言之上正中有一核,按之得指下。此核者是三脉交结,故有核也。(《窦太师针经》)
3.耳中前微下陷中。(《针灸十四经穴考订》)
4.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4、5、7版《针灸学》,《中国针灸学》)
操作:张口,直刺1.5寸,不宜深刺。
1.刺入一分,灸三壮。(《医心方》卷二、王冰《素问》注、《太平圣惠方?针灸》)
2.刺入三分,灸三壮。(《针灸甲乙经》卷三)
3.针入三分,轻弹出穴,禁灸。(《窦太师针经》)
4.张口,直刺0.5-1.0寸,可灸。(《中国针灸学》)(节选自黄龙祥、黄幼民编着《针灸腧穴通考》第569-573页)
肩背痛的家庭保健
治疗肩背痛最好的办法是采用专业医生针灸的方法,非专业人士请勿施针。如果不便扎针,患者自己在家可以通过贺普仁的独穴原理,进行辅助治疗或自我保健。
寻找听宫穴:听宫穴就在脸部两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的凹陷里面,耳门穴的稍下方。当我们张开口时在耳屏前会出现一个凹陷就是听宫穴。《针灸学》说:“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指按保健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然后用食指按摩听宫穴3~5分钟,每天1~2次。
艾灸保健法:艾灸为补法,主要可去除风邪。用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每天1~2次。对缓解疼痛有较好疗效。另外,艾灸听宫穴也可以预防听力下降。
听宫穴解
听宫穴的“听宫”,是什么意思呢?听,就是闻声。宫,就是宫殿。这个穴位名字的含义,是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向体内经脉。另外,穴名的意思还指气血经此穴流入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
听宫穴是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经水,所以扎了听宫穴,可以治疗中风、肢体震颤、落枕、肢端肿胀、耳鸣耳聋等一系列的病。
本文摘抄自国医大师贺普仁 第二章“一针一得”治中老年病 第四小章节:肩背痛用听宫穴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