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肠蠕动的穴位有哪些?
导读:左水道恰位于乙状结肠下段,针之不仅促进共蠕动,更对其蠕动减缓、便秘而导致的子宫、膀胱受压,盆腔神经丛的刺激征等问题有益,也打开了我们理解水道治疗便秘、水肿、尿频、痛经等主治作用的思路。
<与肠蠕动相关的穴位位置示意>
从图上,我们清晰地可以看到:
“大肠近脐在前,小肠附脊在后”的相对空间位置,就是大肠更偏于腹外周,且横结肠居于脐上,小肠更多居于大肠围成的区域内。气海助小肠
位于脐下(神阙)1.5寸处,正是小肠区域的中心位置,虽然肚脐神阙其下亦是小肠区,但由于其穴下主要为丰富的腹腔静脉网和神经丛,所以其作用很独特,加之不如脐中不易消毒,可针但不能针之过深,所以这里只讨论气海穴。气海从位置上讲,是促进小肠的蠕动,小肠主吸收,其蠕动加快,则吸收促进,这就是气海穴有补益作用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详细讲解了。天枢助大肠
天枢位于脐中神阙穴旁开2寸处,为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募集相关脏腑之气的穴位,其穴下为小肠,何以为大肠之募? 究其位置,恰恰处于肚脐(恰如一个腹壁上的扣儿、结聚点)与横结肠、降结肠所围区域的正中心,我们可以称之为应力中心,当大肠有问题时,更容易在此处反应出症状(痛点或结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穴在腹泻和便秘两种完全不同的大肠状态下,均可使用且效的原因。当然,其刺激方法也呼之欲出了,腹壁之外作为半侧大肠的应力中心,可通过针、灸、罐等方法,缓解大肠蠕动减缓(便秘)和过度激惹(腹泻)所引起的症状,而针过腹壁之后,则主要刺激小肠蠕动。
那么,真正促大肠蠕动的穴位是什么呢?
大横助升降结肠(右升左降)
右大横位于升结肠区,左大横位于降结肠区,针过腹壁,刺激大肠壁,可促进其蠕动,通过临床触诊,如果在左大横处触及硬结,多可针后便排,如果右侧触及,而左侧未触及,则多以针后排气为效。水分助横结肠
临床中便秘日久的患者,由于肠蠕动减缓,易造成横结肠与小肠的粘连现象,相互影响各自的蠕动节律,特别是见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恢复大肠与小肠的不同节律是针灸治疗此类代谢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和武器。此时就用到了水分,针入过腹壁,针尖触及大肠壁或肠壁附近系膜,肠蠕动长期缓慢的患者,此时会有明显的疼痛,针尖下有明显的阻挡感,行程院士三才震颤针法,令针体自大肠壁边滑入,至深度,再行点刺震颤法,就是于深部震颤后突然针尖上提,此时针感多上下传导,上可至咽中,下可至阴中。
左腹结助降结肠与乙状结肠
左侧腹部大肠的结构与右侧不同,有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而左腹结恰位于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的交界处,针之不仅促进大肠蠕动而促进排便,更可通过促进大肠的蠕动,减少对其下面左卵巢区的压力(女性),而治疗卵巢囊肿、卵巢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十二经穴一名两穴,左右各一,其位于身体左右的同名穴位,其主治是否有异?了解了这一点,对于针灸临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左水道助乙状结肠
左水道恰位于乙状结肠下段,针之不仅促进共蠕动,更对其蠕动减缓、便秘而导致的子宫、膀胱受压,盆腔神经丛的刺激征等问题有益,也打开了我们理解水道治疗便秘、水肿、尿频、痛经等主治作用的思路。滑肉门助十二指肠
最后要讲一下十二指肠,实际上在我们思维中,促十二指肠似不应在此讨论,或者我们干嘛要促它呢?能促吗,那么短?实际上,我们需要促的不是其蠕动,而是其移动。例如,右滑肉门正处于胃之幽门与十二指肠移行处,针之,可促其括约肌收缩,治疗反流。又如,左滑肉门正处于十二指肠系带移行并向腰一椎体侧附着的起始部,对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窄(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因素)造成的不完全梗阻或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有治疗作用,甚至其移动或颤动(需要行三才针法至深部),对深部的腹交感神经节有良性刺激,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肠胃不舒服、过敏等症状,尤其是上国际学校,有国外饮食习惯或者生活在国外的孩子,其实这些都与肠道菌群有关。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