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好处——穴位诊断疾病
导读:当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时,在经络相连的体表一定部位,就会相应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现象。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疼痛发生的部位,与该部位循行的经脉相联系,从而判断出机体的疾病。
疼痛是把双刃剑,疼痛不仅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对于帮助我们诊断疾病也具有重大意义。医生们通过检查穴位的异常情况,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早期的疾病。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勾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组织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疼痛是疾病的一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
当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时,在经络相连的体表一定部位,就会相应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现象。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疼痛发生的部位,与该部位循行的经脉相联系,从而判断出机体的疾病。
头面部的经络诊断头面部 >>头顶痛连及两颊,为足厥阴、少阳经病;头后部痛连及颈后背部,为足太阳经病;前额痛连及眉棱骨为足阳明经病:头两侧痛连及耳部,为少阳经病;面部疼痛与阳经联系密切。面痛连及齿唇为阳明经病,腮颊肿痛则为少阳有热。
颈项部的经络诊断颈项部 >>颈后疼痛上及于后枕部,下及于背,为足太阳经枢机不利,多见于外感风寒;项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病;锁骨下窝痛为手太阴经病。
躯干部的经络诊断
躯干部 >>背腰臀部疼痛多责之于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胁肋部疼痛多为足厥阴、少阳病变,如肝气郁结.肝胆湿热;乳房胀痛多属足阳明经病,为胃经热盛;腹部疼痛多属足太阴、阳明病变;少腹拘急冷痛,连及睾丸,为足厥阴病。
经络作为脏腑与体表的联系通路,在病理状态下可以传导病邪,反应病候,而穴位是气血输注在经络上特殊的点,因此通过穴位压痛的方法,司外揣内,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范围、深浅。
关于穴位诊断,赵先生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有段时间,赵先生因患慢性扁桃体炎住院,准备行扁桃体摘除术。住院期间进行了一次穴位压痛诊断检查,见中脘、右梁门穴有压痛,怀疑其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追问病史,一年来有上腹疼痛,反酸烧心等症状,经X光钡餐照影检查,见十二指肠球中心有龛影,正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这段亲身经历让赵先生从此对经络养生保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彻底迷上了“神奇”的中医。
其实很多常见病都可以借助穴位来辅助诊断。
呼吸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在手太阴肺经中“俞穴”(肺俞),“募穴”(中府),“郄穴”(孔最)穴上出现压痛反应。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中,除了上述三个穴位有压痛反应外,还在足阳明胃经穴“库房穴”出现的明显的压痛反应。
当一个人胆道系统有病的时候,就会在他的胆经上的阳陵泉穴出现反应;
如果是胃肠道有病,就会在胃经上的足三里穴出现反应。
虽然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分布在腿的膝关节以下,离胆和胃肠有很大的距离,但正是通过经络沟通内外、上下的作用,才使它们诊断疾病的作用得以实现。 消化系统的胃病还可以看中脘穴,肠道疾患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心俞穴和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穴,妇科疾病看次髎和三阴交穴,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穴,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
有些疾病通常只有基础穴位的疼痛,还不足以明确诊断,需要与其他穴位结合才能准确做出定位诊断。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说明患者可能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盲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脾俞穴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胀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俞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穴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脐上2.5寸)诊断胃下垂,配子宫、次髎、带脉穴诊断子宫脱垂。温溜穴出现压痛,可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第八胸椎旁开1寸)穴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诊断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梁门穴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穴诊断肠穿孔。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可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穴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穴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天枢、大肠俞穴诊断直肠出血。
当然,许多的疾病还要通过其他的诊断技术进行确诊,而且穴位出现的异常反应也不仅仅是疼痛,还包括结节、皮肤温度变化等,需要综合判断。但是经常检查一下这些穴位是否有明显疼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起到判断和预防疾病作用的。【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