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穴”——维道
导读:《黄帝明堂经》中记载:“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
维,系物之绳或维持之意。道,路也。维道穴位于侧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当五枢前下0.5寸,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黄帝明堂经》中记载:“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
《经穴解》曰:“带脉之横束诸经也,上下凡三穴,而此穴乃其最下穴也,又向里折斜而下。阳维自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小腹侧,会本经于居髎之后,上循胁肋斜上,此正其自下斜上之处,故曰维道。”
关于维道穴的主治,古文献中这样记载:
《黄帝明堂经》曰:“主呕,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记载:“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水肿,不嗜食。”
《窦太师针经》曰:“专治臀疽,腰疼,腿肿痛,泻之。”
《循经考穴编》下曰:“主腹腿一切痛。”
统编针灸学教材:
·主治三焦不调,呕逆水肿,腰腿痛,妇人带下,少腹痛。(1957年南京《针灸学》)
·主治呕吐,腰腿痛,妇人带下,少腹痛。(1版《针灸学讲义》)
·主治腰胯痛,带下,少腹痛,阴挺,疝痛。(2版《针灸学讲义》)
·主治小腹痛,疝气,带下,阴挺。(4、5、6版《针灸学》,《中国针灸学》)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疝气;少腹痛,腰胯痛。(7版《针灸学》)
我们发现,在古文献里,维道的主治突出两点:一是呕逆、水气、水肿;二是腰腿痛。其中并无对疝气,带下,阴挺的记录,是现代教材收录的。这是和五枢混了,还是另有发现?
《黄帝明堂经》中记载:“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维道别名“外枢”且与五枢穴的位置如此相近,它们在功效上是否相同呢?
我们先从解剖结构上认识一下维道穴,以维道穴为中心,共有五个方向的力线:
A、大腿外侧阔筋膜张肌、正面股直肌、内侧缝匠肌汇聚于髂前上棘高点。虽然这三块肌肉呈爪形分布,但是根据力的分解,这三个方向的力最终可汇聚到一起,也就是A方向,垂直往下,为下肢的力线,是支撑人体上腹部压力非常重要的力线。B、腹股沟韧带及腹侧肌群形成髂骨和耻骨的稳定关系。这个方向的力线用以维持骨骼的稳定。
C、横向力线。即腹横肌横向的牵张力。
D、躯干旋转时产生的对角力线(腹前壁深筋膜)。当我们身体旋转时,上部旋转角度大,下方旋转角度小,于是就产生了D方向的力。
E、腹侧肌群联系腰部张拉力线。这个方向主要为腹内外侧肌与腰后方的肌肉(如腰方肌、后锯肌等)形成的联合受力。
由此可见,这五个方向不就是五枢嘛,是五个方向的受力的牵扯点。所以维道天部穴性与五枢穴是相类的。
临床可以解决怎样的病症呢? 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腰背痛或痛经连带腰痛的患者,触诊时会在她们的五枢、维道穴处触到阳性点,或者直接目测就可以发现患者两侧髂骨高低不平或者旋转时左右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五枢或维道,释放腹前壁张力,应腹;释放腹侧肌群张力,间接对腰部牵拉产生的牵扯痛,应腰。【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