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穴为何是八脉交会穴?
导读:后溪穴为手太阳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于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灵枢本输》中记载:“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
后溪穴为手太阳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于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灵枢·本输》中记载:“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
穴名解
《经穴释义汇解》曰:“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
《内经》记载:“肉之小会为溪。”肉会,即肌肉之端,着骨之处。
穴属手太阳小肠俞木穴。《甲乙经》记载:“后溪者木也”,因穴位于小指本节后的横纹头处,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会,故名后溪。
穴性
《针灸甲乙经》曰:后溪者,木也,手太阳脉之所注为俞(腧)
《针方六集》记载:后溪为八法之一,以其合督脉而会阳跷于内眦与颈也。
《循经考穴编》曰:手太阳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八法:通督脉,配申脉为夫。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手太阳脉所注为俞木,木火相合而化苦酸,性主消化和胆汁,通肠和化滞结,开六府而通汗液。
《八脉交会歌》曰: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这时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位于掌指关节处的穴位,例如二间、三间,为何后溪穴会是八脉交会穴?
我们先回顾一下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十四经发挥》: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其之者……循颈之天窗……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在手太阳经的循行中,您可能对“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的描述提出疑问,为何经脉在肩部的走行如此曲折。
相信听过《程门解经》的朋友一定非常了解,人体的肩关节是一个悬吊的结构,向上有肩胛提肌的牵拉,给予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向下有肱三头肌的牵拉,予一个斜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两个方向的力相互拮抗,共同维持着肩关节的上下运动与稳定。所以“绕肩胛”便生动的对手太阳经肩贞、天宗、秉风、曲垣等穴的位置进行了解释与描述。
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为同名经,两经相交会,手太阳经主要负责肩部横向力的作用,而足太阳经纵行于肩胛骨内侧,主要负责人体纵向力的作用。
所以当我们出现落枕时,你会发现除了颈项部颈部肌肉的紧张还会出现肩部肌肉的酸痛,这就分别对应到了不同经脉所管理的肌肉的问题。因此,当头不能左右回顾时,我们要选择手太阳经穴,而头不能前后俯仰,取足太阳经。两同名经一手一足,分别对应横向与纵向力,管理不同区域的肩部肌肉群,但是症状可相类似,这就为我们选择两条经脉上的不同穴位,是后溪还是申脉,提供了依据。这两个穴位虽属不同经,但可共同调节同一个区域(肩部)的病症。这也是八脉交会穴应用的一个核心思想。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