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包络”?
导读:《灵枢经脉》中记载的经脉循行原文,第一句往往是以例如“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这样的句式开头,但是我们发现在手厥阴经的描述中,语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来描述。
《灵枢 经脉》中记载的经脉循行原文,第一句往往是以例如“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这样的句式开头,但是我们发现在手厥阴经的描述中,语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来描述。
01
我们如何理解“心主”呢?
在十二经脉之前是十一脉阶段,即在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样的早于《内经》的古代文献记载当中。在十一脉阶段,心主代表的就是心和心包共行的这条路线。后来随着哲学思想的改变,到了十二脉阶段,心主这条经脉进行了拆分,将循行与病候都进行了重新组合。但是这两条经脉都与心的功能相关。比如,当我们弹拨腋窝下的极泉穴时,这个位置有一个明显的肌腱和条索,用力弹拨就会出现明显的麻电样感向手指放射。放射到哪一个手指呢?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感觉会放射到小指、无名指和中指,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
所以,这个现象就印证了古代的心主这条经脉就是目前的心经和心包经所共行的经脉。解剖学表明
心包是心外面的一层包膜,其实并没有实际的功能含义。但是古人为了能够让心脏和心脏外周的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把心和心系定为了一个体系,然后把心包和胸中对心脏产生影响的组织器官就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心包络这个词是特定的,是一个虚拟的含义。而且心包络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至少比“心主”出现的晚,也比“心主”演化成为心和心包更晚。也就是说,古人先对心主手厥阴之脉进行了划分,心主包括了手少阴和手厥阴,然后逐渐演化成为心手少阴、心主手厥阴,然后再把心脏相关功能进行划分,分成心和心包,对应到相应的经脉中,这就是经脉的一个历史演化过程。02
心包,古人认为它有什么功能呢?
古人认为心是十分重要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它不能受到邪气的侵袭,所以有“心不受邪,受邪立死”的说法。所以,凡病邪在心,必先侵袭心包络,也就是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心脏早期的病变一般认为是心包络的病变。比如在《灵枢 邪客篇》里说:“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我们再结合之前的描述,如果心指的是心脏以及与心脏相联系的血管等具象组织,那么心包络就是指心所居的胸中,会影响到心的节律的一些控制系统,如自主神经系统。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心脏本身的堵塞,心脏的一些器质性病变,在影像当中所能看到的,这部分功能归属于心,即心主血脉的范畴。而一些自主神经的紊乱所导致的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神智问题,则归结到心包络,即心主神智的范畴。
心包络与三焦相对应,而三焦本身也是一个虚的脏腑,我们称其为“气道”,也叫“水道”。将其对应到现代解剖来说,三焦就是水液代谢系统,如淋巴系统。三焦作为气道,气是虚的、是功能、是信息、是能量,可以对应到身体里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我们的激素、内分泌系统都在三焦的范畴之内。这样两两对应的关系,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心与心包络之间的区别。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