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导读: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其名称在古代医籍中称为孔、隙、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砭灸处,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腧穴概念最朴素的认知。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其名称在古代医籍中称为孔、隙、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砭灸处,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腧穴概念最朴素的认知。
那么腧穴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接下来我们进行详细的剖析。
最初,人们认识穴位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当人们身体某部位产生疼痛时就会下意识去按压或者抚摸患处来缓解疼痛,或者叩击或砭刺某一部位距离较远处的病痛得到了缓解,因此人们就逐渐的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总结。虽然没有明确的腧穴名称和定位但这是腧穴的雏形。
在《内经》具体论述了一些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与主治等内容,明确提出了腧穴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而在《针灸甲乙经》中对十四经腧穴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弥补了《内经》中的理论不足并且完成了腧穴的归经,将已确立的349个腧穴以头面躯干分布、四肢分经的方法将腧穴排列起来,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对腧穴首次作了系统分类,创立了交会穴的理论,并对每穴的别名、部位、取法、交会、脉气所发、刺灸法、深度、留针实践等作了具体的论述,因此后世对该书已确定的腧穴变动较少,成了针灸取穴标准而沿用至今。
在《十四经发挥》中,将头身腧穴亦按经分类排列,使人体腧穴以十四经为统领,至此腧穴理论则完全确立了。
因此,腧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无定位到有定位、由定位到定名,由定位定名到归经,且腧穴数量也是由少到多的过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课程《杨甲三取穴经验》。【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