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走秋来,立秋养生原则准时送上
导读: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进入秋季以后燥邪就会影响身体,因为还有长夏的余热,所以立秋时人会容易受到温燥之邪的影响~
天气的炎热总让我们忽略季节的变换,其实,秋天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到来:“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立秋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每侯5天:“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出现“白露降”现象。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温燥之邪,忧思之虑最伤肺,立秋时人容易受到温燥之邪的影响。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进入秋季以后燥邪就会影响身体,因为还有长夏的余热,所以立秋时人会容易受到温燥之邪的影响,什么是温燥呢?温燥偏热,温燥伤肺的症状会使人出现燥热,身热头痛,口干咽燥,咽喉痒痛红肿,声音嘶哑,干咳频繁,干咳无痰的症状,这个是时候去看他的舌头会发现舌红少津,脉象也是脉浮数为主。
秋季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天气转凉后,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胃酸分泌失调,容易引起烧心、反酸、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气温下降可以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容易引起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的发生或复发,立秋时要注意饮食健康卫生,忌食生冷以免对脾胃造成损失。
另外中医认为秋季在五行中内应于肺,而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生悲忧的情绪,看到树叶落下,如果在异乡,一种悲凉情绪油然而生,这样人往往会想不开,我们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立秋
养生原则
1
早睡早起保养阳气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另外,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 9~10 点入睡、早晨 5~6 点起床为宜。
2
饮食需滋阴润肺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且酸可生津,所以饮食上要多酸少辛,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3
健脾以润燥为主
秋季燥邪为主,故健脾应当以润燥为主。燥气太过,易伤津液,表现为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易伤肺,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立秋健脾不但可以改善以上多种症状,还可以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4
切忌悲忧伤感
秋三月,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所以立秋节气要注重精神调养,避免急躁,放慢生活节奏,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舒畅,切忌悲伤而伤肺。
另外,积极参加运动对心理调节也发挥者重要的作用。立秋时节,天高气爽,气温宜人,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