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冬至物候,滋阴养阳是关键
导读:冬至节气,气温降低,农作物需要防冻,自然界阳气在此时也开始萌发,古代人民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又总结出了哪些物候现象呢?冬至节气的三个物候现象分别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节气,气温降低,农作物需要防冻,自然界阳气在此时也开始萌发,古代人民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又总结出了哪些物候现象呢?冬至节气的三个物候现象分别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
冬至时阳气虽然开始萌发,阴气仍然十分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还是屈曲一团像绳结。蚯蚓还有一个名字叫地龙,是蚯蚓晒干后的躯体,在中医学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冬至第二候,糜角解
中医学中将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作用的物质归为阳,将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归为阴,后为阴,前为阳,糜与鹿虽是同科,阴阳却不同。
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为阴,鹿的角朝前生,为阳,冬至时节,阳气开始萌生,糜角本为阴,糜感到自然界中阴气开始减少,糜角并开始脱落。古人并根据糜角开始脱落,判断自然界中阳气开始萌发。
冬至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在最南方,光照最短,此时自然界中阴气最盛,阴寒之气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向相反的阳开始转化,也就是常说的“重阴必阳”,所以冬至期间,阳气开始萌发,古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
冬至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感觉到温热之气,并开始流动。
冬至节气,自然界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人体阴阳变化与天地是同步的,如果人体不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到固护阴气,补足阳气,则容易出现心脏、肺脏、肾脏,脾胃等相关疾病,因此,冬至当天既要滋养阴液,也要温养阳气,促进阳气的萌动升发。我们可以从睡眠,饮食,运动等方面,辅助人体滋阴养阳。
睡眠——早睡晚起中医养生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顺四时而适寒暑”,是说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养生规律,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和喜怒而安居处”,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情绪,精神活动对人的生命活动影响比较大,平时要有意识的调控情绪,避免大喜大怒。 而冬季养生另外一个主张就是保证睡眠充足。对于成年人而言,一天最好保持6-8小时的睡眠, 如果晚上的睡眠不足,可以在中午补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睡眠。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该如何把握睡眠的时间?
中医认为,冬主收藏,因此冬三月要早睡晚起,每晚最迟不超过12时入睡,因为这时候阴气达到了最盛的位置,过了12点阴气就开始缓慢下降,阳气开始缓慢上升,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特别在冬至节气,阴极生阳的时期,在每日阴阳的此消彼长中,晚上12点入睡最能养阴。这时候入睡,顺应天地阴阳的规律,睡眠的质量往往也保持较高的水平。深层次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机体修复,提高免疫力。另外早上温度较低,若起的较早,机体的阳气容易受到寒气的侵犯,不利于阳气的收藏,所以可以稍稍晚起,多在早上7点—9点之间,等到太阳升起之后起床比较符合养生之道。
夜晚睡觉之前可以泡脚,因为泡脚能刺激足部的血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感。按照中医理论,泡脚还能够刺激下肢足部的经络穴位,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
下面教大家程氏泡脚法
第一步:用桶泡不要用盆泡
足六条经的循行经过下肢,足三阳经脉循行在下肢的前、外、后侧,足三阴经循行在下肢的内侧。在泡脚的时候将小腿浸泡进去的话,就会同时对足部六条经脉的气血运行进行刺激,同时调理足三阴、三阳经的功能,进而可以对人体的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全面的调理。
第二步:桶底平铺一层鹅卵石
在泡脚的时候,可以在桶底平铺一层鹅卵石,稍用力的在石头上面活动脚。由于鹅卵石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很多突起,这就相当于我们在泡脚的同时还在做足底按摩,能够对整个足底的穴位都进行按摩刺激,从而加强泡脚的保健功效。
第三步 水中撒上中药
单用热水泡脚,只具有热水的热效应刺激。如果在泡脚的时候,加入部分中药,那就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了。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活血通络的中药。
艾叶:最好选用鲜艾叶,气味比较浓,药力比较强,内服可散寒止痛,外用可以祛湿止痒。
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加入泡脚水中能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功效。
泡脚的汤水中加入艾叶和红花,不仅让泡脚水看起来红绿相间,爽心悦目,还能刺激经脉气血循行,扩张下肢的血管,加速血液流通,增强保健功效。
针对不同的体质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泡脚药物,加入红花和艾叶主要是针对肢端发凉、发冷等末梢循环障碍的人群。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