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白露节气后要经常给肾“打打气”
导读:“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意思是春天不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白露万物成熟收获,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白露是秋季最关键的转折点,上顺夏季之土,下应秋季之金。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俗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正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夜晚睡觉时要注意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白露节气天气转寒,昼夜温差大,有些人容易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顺应天时,驱寒暖身,补养肾气。
1、手脚冰凉,大椎通阳
取穴法
大椎位于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循督脉上传头颈,有益气壮阳的功效。
对于有手脚冰凉症状的女性朋友,可以每次洗澡时先用热水冲大椎穴10分钟左右,直到穴位处皮肤泛红——这就起到了类似温灸的作用,整个头颈后背乃至全身皆觉得酷热时,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觉;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钟,使得穴位处觉得酸胀发热即可。
2、按摩涌泉
足部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先天血液供给不良,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因此摆脱手脚冰凉的恼人状况,就要从每天坚持呵护双脚做起。
取穴法
涌泉在脚底部,蜷足时,脚底出现一个明显的人字形沟,涌泉穴即在人字沟的顶点。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症状的康复。
我们每天可在足浴后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
春捂
秋冻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意思是春天不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像我们平时听到的一些好玩的网络用语,比如“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着你冷。”但如果在暑去秋来的过渡时节,过早地穿上妈妈的爱心秋裤,也并不有益于身体健康。
“秋冻”的目的是因为,秋天凉意渐起,早晚温差大,寒主收引,汗孔开始收合变小,但若此时穿过厚的衣服,毛孔感受到温暖就会舒张开来,若遇风寒之气,就会由舒张的毛孔侵入伤人。另一方面,秋冬本是养阴的时节,若我们这时候穿的过厚,身热汗出,汗液蒸发会进一步造成身体的阴津耗伤、阳气外泄,燥上加燥。
但是,“冻”也要适度。这个“冻”是相对于热而言的,添减衣物的厚度,以不觉热感为宜。一些爱美的小姑娘喜欢穿着露脐装。我们知道,肚脐部位的表皮很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时间久了,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当然,“秋冻”也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所以“春捂秋冻”,我们要适度而行,因人而异。适当的“秋冻”,能提高身体对寒冷环境的耐受性,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对于体质虚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