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这类疾病高发,要小心
导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食物的消化,气血津液的生成以及体内清浊的升降全赖于此。因此在脾胃运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轻则出现食欲减退、脘腹饱胀感,重则出现胃痛、胃溃疡及重度消化不良等。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由凉转冷的过渡阶段。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引发旧病,被称为“多事之秋”。
大家常说“春捂秋冻”,秋分后天气变凉人此时易患胃病,因此不能“秋冻”,尤其是对于胃病患者及寒湿体质的人。需格外注意对胃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而引起胃痛或旧病的加重。
天气转凉后,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容易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可选择揉按天枢穴,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肚脐旁开2寸。
按揉方法:仰卧位,将拇指螺纹面吸附于天枢穴表面,做顺指针或逆时针环旋揉动,并在揉动是逐渐下压。并配合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此时下按;呼气时收腹,手慢慢抬起。可在每天早上5点-9点这段时间做,有利于脾胃功能的苏醒。
配合腹式呼吸和仰卧位的目的是,当仰卧位时,腹部脂肪转向两边,更易刺激影响到深部腹腔内的肠道。腹式呼吸时,吸气时膈肌下降同时鼓肚子可给腹腔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调节胃肠的蠕动,此时再配合天枢按揉事半功倍。
秋季常听很多脾胃功能不佳的人抱怨,胃胀、胃痛、胃酸频繁发作。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食物的消化,气血津液的生成以及体内清浊的升降全赖于此。因此在脾胃运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轻则出现食欲减退、脘腹饱胀感,重则出现胃痛、胃溃疡及重度消化不良等。此外,当今社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也与脾胃的收纳代谢失调有关,最终导致水湿在体内的淤积而成。
中脘穴被称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特别是胃的精气都会汇聚于此。中脘刚好位于人体的胃脘部,它的取穴方法是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然后循着胸骨往下按,在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末端消失,中脘就处在这个位置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将掌跟置于此处,稍用力下按,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梁丘的取穴方法是伸直小腿,找到髌骨,在髌骨外侧缘与上缘交点直上约三横指的地方。梁丘穴的保健方法则是用拇指点按,每次一分钟,左右交替直到胃胀胃痛症状缓解。
饮食调理
中医根据食物或药材的升降沉浮、寒凉温热进行性味归经,并与五脏六腑对应“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饮食调理的原则。
1
辨病辨证,心血管病多以气虚、血淤、痰浊多见,药膳中多选辛温通络及甘润平和的药物,如山药、百合、羊肉等。
2
天人相应,即结合四时节气变化或地域特点来进行指导,如北方气候多躁,南方气候多湿润,故而北方饮食口味偏重,而南方则偏淡;一年四季中饮食也不同。
春季多吃海带,能够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研究显示,心脑疾病患者夏天多补充膳食纤维素,如竹笋、芹菜、韭菜有利于保护心脏。秋季每天吃两根香蕉,可有效降低10%血压。冬天吃鱼可以很好的保护血管的健康,防止脑出血和脑中风,还可以预防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3
全面平衡,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尤不宜过食咸苦。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