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觉乏力?您可以试试这两个穴位
导读: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的作用,所以通过温和灸气海,膏肓俞,可以激发出人体经气,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缓解“秋乏”。
秋分过后,天气日渐转凉,我们开始有了进入秋天的感觉。到了秋天,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这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比如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记忆力减退,头脑昏沉,工作效率低等“秋乏”症状。那身体上有没有哪些穴位能帮助我们缓解这些症状呢?
《世医得效方论·大方脉杂医科》记载:“诸虚极, 灸膏肓俞、气海穴, 壮数愈多愈妙”。意在告诉我们当感觉虚劳疲乏时,可以通过艾灸膏肓俞,气海穴的方式以增强机体,驱除虚劳疲乏。
膏肓二字,想必大家脑海中都浮现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说的是春秋战国晋侯景公积虑成疾, 听闻邻国秦有一位叫医缓的名医, 医术精湛, 有妙手回春之效, 便派使者到秦国求医, 秦桓公遂下令医缓速速前去替晋景公诊治。医缓在去晋国的路上, 景公有一晚做梦, 梦见自己得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 其中一个说:“医缓赫赫有名, 肯定能降伏我们, 我们该往哪儿逃躲呢?”另一个说:“我们就逃到肓之上, 膏之下的地方, 在那个地方他就奈何不了我们了!”医缓到来, 经过一番详细诊治, 对景公说:“你的病治不好了, 已无力回天!病邪已经居于肓之上, 膏之下, 病入膏肓, 那是个汤药、针刺、艾灸都达不到的地方, 回天乏术。”
景公听后赞叹道:“你真乃神医”。赏赐厚礼给医缓并让他回国了, 不久景公便去世了。这个典故便是成语“病入膏肓”的产生来源。自此, “病入膏肓”、“膏肓之疾”、“膏肓之变”则用来指代疾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 或事态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实际上,“膏肓”不仅存在于成语故事中,“膏肓”还是人体背部一对重要的保健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一般取俯卧位, 低头摸到最凸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顺势下数到第四胸椎,在其棘突下,肩胛骨内侧,按压有疼感处即是。膏肓穴具有扶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阴阳的作用,对于各种虚劳疲乏和慢性疾病的缓解疗效确切。
气海穴位于任脉上,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旧唐书‧柳公度传》有记载:“善摄生,年八十余,步履轻便,或祈其术,曰: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尔。”在平均年龄还不到四十岁的唐代,柳公度能活到八十岁的高龄与他常温气海穴是分不开的。现代研究也表明温和灸气海穴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的作用,所以通过温和灸气海,膏肓俞,可以激发出人体经气,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缓解“秋乏”。我们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膏肓俞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除此之外,还可以气海穴为中心进行按摩。我们先以右掌心紧贴于气海的位置,顺时针方向由内到外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 100-200次,按摩至有热感,也能达到较佳的防病保健的功效。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