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耳穴治疗方法
导读: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为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妇科检查无异常。 痛经为虚实,“不通则痛”为实,“不容则痛”为虚。实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以气滞血瘀型和寒凝气滞型多见,宜用泻法,在月经来潮前的3~5天开始针刺,针至月经来潮为止,以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为主,配合辩证取穴。中极位于小腹部,善治下焦血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善于活血化瘀、痛经止痛;地机穴为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次髎位于腰骶部,可调补冲任、理气散瘀,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如属于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行气活血、痛经止痛、疏肝调脾;寒凝气滞者,配命门、归来温经止痛、散寒行气。寒凝者还可以加灸。若经至仍腹痛者,可继续针刺1~2次。
虚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后,宜用补法,多于月经将净前几天开始针刺,平时则以治本为主,以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为主。关元、气海为任脉腧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气血、暖下焦、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会,可调理气血;足三里为补益气血之穴。也可以加用灸法。
有些女性害怕针灸,害怕疼痛,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耳穴治疗的方法。
主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肾、缘中、皮质下
配穴
卵巢、腹、神门、耳迷根、肝、心、盆腔、艇角
痛经的女性可于经期或经前期开始,以耳豆贴于主穴上,不拘于时挤压耳豆强刺激,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