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3个动作,肾好人不老
导读:体内寒气太多,导致血液循环的速度太慢,脚部又是血液循环的终点,因此脚部缺血、缺氧,便发凉。
每个人都有两个“肾宝宝”,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好好照顾它们。不爱喝水只爱饮料,喜欢憋尿,经常熬夜,乱吃药和保健品……这些都是十分伤肾的行为。今天(3月11日),是由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设立的世界肾脏日,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为“积极面对肾病,共享精彩人生”。小编就借此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人体的“净化器”——肾。
肾气虚,肾病来
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水液代谢非常重要的器官,毒素也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后,水液代谢、毒素排泄等各个方面都会减退。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气足,人体的各方面的机能都能正常发挥,肾气不足就会出现气、血、水的问题。
肾就像身体里的“净化器”,它不仅能清除代谢废物,还可产生尿液,调节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不过,看似强大的肾,其实也很容易“受伤”。据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1个患病。
那我们怎样知道肾“受伤”了呢?或许,这个答案,我们的双脚可以揭晓!
脚部异常,警惕肾脏健康
脚与肾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人体肾经是经由脚底穿过涌泉穴的,通过观察脚部的变化,可看出肾脏的健康状况。
如果你发现脚上有以下变化,那就要警惕了:
▶ 变化1:脚底水肿
肾负责人体水分代谢、循环的工作,若肾出问题,那体内的水分就无法正常排出,便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这些水分往身体中下部流至脚底,导致脚部积聚的细胞液过多,肌肉失去弹性,自然就出现水肿的症状了。
▶ 变化2:脚后跟疼痛
肾的反射区在脚底偏脚跟部,如果平时按摩或走路会偶尔出现疼痛感,且没有伤口、大运动量走路的情况,则可能是与肾虚、肾气亏损有关,建议多注意养肾。
▶ 变化3:脚部受力不均
肾气不足时,可能出现双脚用力不均匀的情况。尤其是脚后跟磨损严重者,要留意肾脏健康。
正常情况下,人在走路时,脚部受力均匀,排除鞋子有严重磨损或走路习惯的原因。
▶ 变化4:脚趾甲发白、发黄
肾脏健康者,脚趾甲应该是红润的、平滑而有光泽的,看上去血气十足。
但肾脏受损者,身体的血液循环受阻、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分滞留,体内易出现湿气,因此,脚趾甲的颜色发白、发黄。
▶ 变化5:脚部冰冷
一般来说,脚部冰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天气寒冷时,如果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也经常觉得自己的脚部发冷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肾阳虚造成。
体内寒气太多,导致血液循环的速度太慢,脚部又是血液循环的终点,因此脚部缺血、缺氧,便发凉。
养肾多补充“黑白食物”
一些黑色的食物对肾脏很有益。研究表明,黑色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黑色素类物质,对肾脏健康有益处。
从中医五色和五脏对应来看,肾脏和黑色对应,常吃黑色食物也有补益肾脏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白色食物对肾脏也有不少好处,大家可以按需食用!
▶ 黑米——滋阴补肾
小小的黑米,富有高营养。它被称为“长寿米”,含有较高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本草纲目》记载,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开胃益中”之功效。
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黑米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滋补佳品。在煮粥或煲饭时,加点黑米,男女老少皆宜。
▶ 黑豆——润肾燥、止盗汗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适当补充黑豆。它不仅能给予人体各种营养素,还对肾有好处。
中医有“黑色入肾”的说法,经常食用黑豆,润肾燥、止盗汗,可改善小便频数、夜尿增多的症状。
不过,黑豆不宜多吃,否则会出现腹胀的症状,尤其是肠胃不好、易胃胀的人。
▶ 白果——养肾补气
白果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银杏酸和白果酚等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白果性温味甘、微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热的功效。《本草再新》中记载,白果可以补气养心、益肾滋阴。
但是,白果含有微量毒性,不能过量食用,尤其是孕妇、儿童、过敏者最好别吃。
护肾要揉脚、肚、腰
适当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可以增加身体的能量,赶走寒气。不如做做3个简单的动作,为肾脏“排忧解难”!
1.搓脚心
经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可益精补肾、促进睡眠,对肾虚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这个穴位在足掌的前1/3、屈趾凹陷处,大家可以尝试按一按。
做法:两手搓热后,左手搓右脚心,右手搓左脚心,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搓300下。
2.揉脐腹
脐为一身元气之本,与脏腑经脉、四肢百骸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按摩位于脐下3寸处的关元穴也可以按揉,对养肾补阳有一定的效果。
做法:躺卧在床上,用手掌按揉肚脐5分钟,坚持2个月。
3.按腰部
腰为肾之府,刺激腰部的命门穴、肾俞穴有助于增加肾气。
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与肚脐同一水平处;肾俞穴位于命门穴两侧旁开1.5寸处。
做法:将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后,分别放置于命门穴、肾俞穴处,上下按摩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约200下。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