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症的治疗进阶——从一个病例说起
导读: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应该是针灸,诊病看病不单单诊察一条经,而是要诊察一条条经,并思考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程氏针灸治疗反酸症,效果显著,往往立竿见影。但是治疗反酸症是扎上那几个穴位就起作用吗?
8月18日,程凯院长在上海大诚中医门诊部带教出诊,对一个顽固病例的诊治过程让我对针灸治疗反酸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患者情况
男,54岁
口苦3年,夜咳,咽部有痰,呈深褐色,咯痰后口苦减轻,食肉后加重。心下痞满。曾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舌胖舌质暗,舌苔略燥。脉弦细。
诊断为“口苦”,病在足少阳、足阳明。针灸调节腹部代谢和抑酸治疗。
按照程凯老师的思路治疗3次后,夜晚仍有口苦。我渐渐发现他有焦虑情绪,脾气急躁,于是治疗加了耳穴电脉冲治疗,口苦减轻。但是不持久,进入六、七月份,又开始口苦,还出现了大便酸臭、胸胁胀痛、舌苔黄腻的情况。嘱服用葛根芩连片后中焦湿热情况消失,但是仍有夜间11—12点左右口苦。
7月21日程凯院长看诊,继续用耳穴外,治疗原则强调要“泄右胆,养左肝”。程凯老师扎针治疗一次后,当晚口苦消失,但是一周后开始反复。
8月18号患者再次就诊,老师更是明确指出治疗原则,是“右针少阳,泻法;左针厥阴、少阴,补法”。
这个病例,我一开始没有理解老师的思路,眼睛盯在了腹压和膈肌上,盯在了症状的控制上。学习了穴性知识,知道了抑酸三针,就只知道照葫芦画瓢的去用,复制老师的扎法。学了经络辩证,只知道在经络上找阳性点、反应点、是动病。其实根本没有整体的思考过疾病对经络的影响。
这个患者整体观察,右侧肋弓外翻高于左侧,右侧腹直肌高于左侧,右侧五枢穴区域张力高于左侧,下肢浮络右侧小腿在少阳经,左侧在厥阴、少阴经路线上,形态特征已经告诉我们该怎样下针了。经络的表现正好应验了老师之前的判断和治疗原则。
有意思的是,这个患者后背的力线变化也对应了前面的变化。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应该是针灸,诊病看病不单单诊察一条经,而是要诊察一条条经,并思考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