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肝主疏泄”解读,快收入囊中吧
导读:中医中的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包括储藏血液、调节血流量、收摄血液,防止血液外流,这个生理功能主要是物质层面上表现。肝脏还可以“主疏泄”,即可以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主要是从功能层面上说明肝脏的生理功能。
上次推文中和大家聊了“肝藏血”的意义,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解读“肝主疏泄”的你一样的含义。 肝气可以疏通调畅全身气机,如何理解“气机”的含义,如何用现代语言去理解呢?中医学中对气机的解释是:“机”是关键的意思,即气的关键作用,也可以理解成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作用。
程凯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说“气机”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节律”相参,气的正常运行,能够推动人体的津、水、血液正常运行,整个机体得到充分的滋养,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节律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常态的体现。那如果“气机”紊乱,节律不正常又会出现怎样的表现呢?明白此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含义是什么?
1
调节气血津液运行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所以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若是气逆导致血液外流,出现吐血等出血病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肿等病症。
2
调畅精神情志
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情志活动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由心主导,与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关。心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血液,血的生成和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气的疏池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下降,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愁苦多闷;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可见到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3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
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胆汁则不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可导致胆汁郁滞,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床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腹胀、腹痛等症。肝病影响脾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可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症;肝病影响胃的,多称之为“肝气胃”或“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受纳和降,可出现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纳呆等症;肝病影响胆腑,胆汁排泄失常而出现郁滞,则见腹痛腹胀、饮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见高热、潮热、腹部绞痛;胆汁郁滞日久,则易生结石。
4
调节生殖功能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
通过了解以上“肝主疏泄”含义,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得到一个规律:“肝主疏泄”对全身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是疏泄太过,肝气亢奋出现头痛、失眠等症状,属于对上焦以上的调节;若是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出现抑郁、嗳气叹息等症状则属于对中上焦之间的调节。可以归纳为“上逆” 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吸收,胆汁分泌,若是出现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肝胆疏泄失常等相应表现,则属于对中焦的调节,可以归纳为“横逆”。 肝主疏泄,调节生殖功能,若是肝失疏泄,出现女子月经异常,男子精液排除异常等表现,可以归纳为“下逆”。
所以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对全身的调节,对人体的正常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