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宫寒先别心寒,用这个穴位驱驱寒
导读:关于女性痛经的时间,没有一定的限制。女性的痛经有的是从初潮就开始,到了中年就消失;有的是到中年才出现,有的只出现在中年;有的甚至是终身相随。很多人说,痛经喝点热水就可以缓解,因为痛经是因为“宫寒”引起的
提到“痛经”很多女性脑海中都会显现出这样一番景象:
心中一紧,两手抱紧衣服,交叉于胸前,屈髋屈膝侧卧位,蜷缩成一团,额头上冷汗直冒……这是绝大多数女性痛经时候的姿势。
关于女性痛经的时间,没有一定的限制。女性的痛经有的是从初潮就开始,到了中年就消失;有的是到中年才出现,有的只出现在中年;有的甚至是终身相随。 很多人说,痛经喝点热水就可以缓解,因为痛经是因为“宫寒”引起的,对于“宫寒”你们真的理解吗?为什么会出现宫寒呢?出现宫寒可以用哪个穴位驱寒呢?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了解这些问题。
在西医中,没有“宫寒”这个概念,所谓的痛经主要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会影响生活质量。在西医中,痛经又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而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用整体观、讲究辨证论治,绝不是简单的将一种疾病简单的对应于一个部位,也不是简单的将一种疾病于证型简单的套用在病人身上,而是通过病人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和次要伴随症状,及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在病人身上找出的体征,两者结合进行辨证论治。对于痛经的发生部位,中医认为主要与冲任、胞宫、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外感邪气内伏或经血素亏,特别是在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发生较大的生理变化,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通”,或是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通常上,痛经在中医的主要证型有“肾气亏虚“,“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等五种。
那些喝热水、暖壶温下腹部可以缓解的痛经的证型多是“寒凝血瘀型”,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宫寒”。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所以月经期经量变少,色暗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所以腹部“通则不痛”,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所以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在治疗上主张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在针灸治疗方法中,可以选择关元防治“宫寒痛经”。关元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玄关”,人体一个重要的交汇穴位。人体当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其中肝、脾、肾有三条经脉,叫做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行在人体下肢的内侧。这三条经脉在向上行走的时候在关元穴处跟任脉交叉在一起。肝、脾、肾这三个脏腑对人体非常有意义,因此,肝、脾、肾的三条经脉也对人体健康有着特殊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把食物营养变成气血。来供人体使用;肝是藏血的;肾是先天之本,肾中元气决定人的先天体质。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古人把肝和肾都称为先天之本,而脾是后天之本,至此先天后天俱全。人体的气血、元气、后天之气都汇聚在这三条经脉里,三条经脉向上走的时候又都到关元,所以关元的位置就尤为重要了。
关元穴在肚脐的下面,定位时将手的四指并拢,以中指指尖横纹处作为标准,四指的横向距离就是上面所讲的“三寸”,此处位于腹部的正中线上的点就是关元穴。在操作方法上可以选择艾灸关元穴:
艾灸是民间常用的保健方法,艾草具有很好的驱蚊驱毒作用,同时,它还能温经通络。用艾草来熏蒸穴位,能够促进穴位局部的气血循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把艾草晒干、弄碎,就是艾绒,在药店就可以买到。进行艾灸时,首先把艾绒捻成圆锥状,跟拇指指甲差不多大小即可。然后仰面躺下,把它放到关元穴上,把艾绒的上面点着,待火力慢慢地渗透下去,快烫到皮肤的时候,拿镊子夹走,再换一个,这叫一炷或者一壮。如果觉得这样很麻烦,可以到药店里买一根艾条,点着后会冒烟。但不会有明火,用艾条对着穴位进行熏蒸。
如果您觉得艾灸法太复杂,也可以按揉关元穴。
搓热掌心,一定要用搓热的方法,用温水洗手来暖手是不行的。因为外在的热只是让皮肤表面发热,这种热很容易散发掉,而搓热掌心是从内向外发出的热,不易散失。刚开始搓几下的时候,皮肤表面就会有热的感觉,但是这还只是在表面,要坚持搓至少一分钟,直到感觉到有热从掌心里面发出为止。然后把温热的掌心轻轻地放到关元穴。手耍五指向上翘起,手掌变成一个弧形,尽可能让劳宫穴贴近关元穴。先做摩法,力量仅仅是在皮肤的表面,没有向下的力,只是在皮肤的表面做回旋形动作。频率由慢到快,范围由小到大,直到有发热的感觉。 在非月经期艾灸关元或者经常按揉关元,对于防治“宫寒”痛经具有较好的效果。【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