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穴
导读:迎香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有预防治疗感冒、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牙痛等作用;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详见本文图解迎香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和功效。
【迎香的准确位置图片】
【图解迎香的位置】
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在鼻翼两旁,有一个凹陷点,按压的时候有一些酸胀的感觉。按压的时间一般一到两分钟,按摩之后鼻塞的症状会有所缓解。
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可以让鼻子通气。迎接香味)正好在鼻孔旁边,从这有个鼻翼(就你鼻子两边的翅膀一样),在鼻翼外缘的中间,向外延长五分正好是在我们的鼻唇沟,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第一要穴。详情点击:治疗鼻炎的穴位》》
【3分钟取穴】于鼻翼外缘中点的鼻唇沟中取穴。
【取穴技巧】正坐位,用手指从鼻翼沿鼻唇沟向上推,至鼻唇沟中点处可触及一凹陷,按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位。用手指从鼻翼唇沟向上推,至中点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
《中国针灸学》在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的鼻唇沟里取之。
【穴位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穴名解说】
迎香穴 Yíng xiāng(LI20),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足阳明之会。别名:冲阳穴
【穴位含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1)“迎香穴”,“迎”,迎受;“香”,脾胃五谷之气。此处穴位接受来自胃经的气血,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经,故名“迎香穴”。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冲阳穴”。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动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㖞,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㖞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功效】通利鼻窍、疏风解表、祛风通络、宣通鼻窍、通便止痛
【穴位配伍】面神经麻痹配伍穴位:迎香穴、四白穴、地仓穴
疾病概述: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按摩顺序与技法:先用双手食指按压迎香穴1~3分钟,再用双手中指揉按四白穴1~3分钟,最后将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张开成“八”字形,轻贴于嘴角两端的地仓穴上,按压数十次即可。
急慢性鼻炎配伍穴位: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
鼻出血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胆道蛔虫等。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丘墟主治胆道蛔虫症。
《甲乙经》云:“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鼻头红肿,这些都令人感到烦恼。我们现在身处一个污染严重的工业环境中,鼻窦炎在人群中早已司空见惯。要解决鼻病的烦恼,可经常按摩迎香穴,这样有助于鼻子保持舒畅。
【养生保健】伤风引起的流鼻涕、鼻塞,或者过敏性鼻炎,按摩迎香至发热,能立即缓解症状。
经常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迎香,每次1-3分钟,能使鼻子保持舒畅,对肺部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预防肺病。
经常按摩迎香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经常揉搓迎香穴可以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对抗病菌侵入,以达到预防和消除感冒。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迎香穴的方法: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连做8次,多可64次,如伤风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建议多多按摩迎香穴。当您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迎香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防治鼻部疾患(经常用食指指腹点按迎香穴,每次1~3分钟)。
【艾灸疗法】不宜灸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迎香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一切鼻疾。
【刺灸疗法】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
【穴位相关阅读】
【免责忠告】此文章图片和文字均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