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施治手法:结合罐手法
导读:拔罐施治手法:结合罐手法
结合罐手法是指拔罐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或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以达到共同增加疗效的一种复合治疗方法。常用的结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针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药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及其他拔罐法。
1.刮痧拔罐法:此法是刮痧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亦可先拔罐后刮痧,前者较为常用。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穴位)皮肤上涂抹适量润肤油,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痧,若与走罐手法配合,刮拭皮肤时间应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即可在其刮痧部位走罐;若与留罐手法配合,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出现红、紫或紫黑色时,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亦可是病灶点(刮痧后皮肤上红紫或紫黑明显处,用手触摸,皮肤下常有明显硬节或条索状物,压迫多有酸麻胀痛等反应)。在病灶点处拔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此法广泛运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2.针刺拔罐法:此法是针刺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刺与拔罐双重效果,其治疗范围广泛。常见有以下几种:
(1)留针拔罐法。 即先在选定穴位进行针刺,待行针完毕后,将针留在原处(穴位),再以针刺点为中心行留罐即可(针尾、针柄等露出皮肤表面部分均在罐体中),留罐时间5-10分钟。注意针柄、针尾不可触及罐体内壁。胸背部禁用此法。
(2)针后拔罐法。 即先在选定穴位进行针刺,待行针完毕起针后,再以针孔为中心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起罐。若见皮肤针孔出现小血珠,可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并在针孔处稍做按压即可。
(3)刺络拔罐法。 又名刺血拔罐法,是指在刺络(刺血)后再进行拔罐的一种手法。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刺激量,分为轻刺、中刺、重刺3种。轻刺以皮肤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在刺络(刺血)处拔罐,留罐时间10-15分钟,出血量5—10毫升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渗血,3-6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较重、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等表现的实证型患者,如腰腿痛、风湿痛、肌肉劳损、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型)等病证的治疗。对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
(4)挑痧拔罐法。 是指拔罐与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先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拔罐,最好用走罐手法,若留罐时间应稍长、吸力应稍大,待皮肤上出现紫红或紫黑斑块后起罐,在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较明显处(一般此处皮下有硬节,可大可小)用消毒针进行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渗血、渗液为度,用消毒棉球拭干,亦可涂75%酒精或碘酒。此法可用于中暑、郁痧、闷痧、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症。
(5)皮肤针拔罐法。 是指皮肤针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皮肤针有小锤式的七星针、梅花针及圆筒式的皮肤针,治疗时先在选定的部位(以背部督脉与两侧膀胱经为主要施术部位)进行叩击(每分钟叩击100次左右)或滚动。一种是轻手法,以皮肤红晕但不出血为度,主要用于老幼体弱、虚证及久病患者;另一种是重手法,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多种病证,以年轻体壮、新病实证者为佳。皮肤针后再行拔罐,起罐后,若皮肤上有血迹,可用消毒棉球拭干。
3.按摩拔罐法:是指按摩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可分为先按摩后拔罐和先拔罐后按摩两种。先按摩后拔罐法是指先根据病情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上进行各种手法的按摩,按摩完毕厅再进行拔罐,根据不同情况选用闪罐、走罐或留罐手法,以增强按摩的疗效。先拔罐后按摩法,是指通过拔罐(主要用走罐和留罐手法)皮肤出现紫、黑斑和皮下结节后,在紫黑斑或结节处使用按摩手法,主要为解结消灶、促进痧斑吸收,以增加拔罐疗效。此法在临床多种病症中被广泛运用。
4.涂药拔罐法:即在施术部位涂抹某种药物与拔罐相配合的一种手法。常用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施术部位涂抹某种药剂后再拔罐,一种是拔罐后在拔罐部位涂抹药剂,前者在临床上更为常用。常用药剂有刮痧拔罐润肤油或润肤增效乳,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疏通经络、消炎止痛、保护皮肤等功效。另外如正骨水、跌打损伤药酒、生姜水、大蒜汁等均可使用。注意因风油精、驱风油等刺激性较强,临床上(尤其是孕妇)一般禁用。此手法广泛用于疼痛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内脏疼痛等病症。
5.艾灸拔罐法:是指艾灸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与拔罐同用可增强疗效。常用配合手法有以下几种:
(1)艾炷灸拔罐法。 分直接灸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质(如隔一片姜叫隔姜灸、隔一片蒜叫隔蒜灸、隔一附子饼叫附子饼灸等)。上述灸法都应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隔垫物再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灸后再行拔罐。此法适应证较广,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妇人气虚血崩等症均有疗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于腹痛、受寒腹泻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症。附子饼灸拔罐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症。
(2)艾卷灸拔罐法。 分单纯艾卷灸与药条灸拔罐两种。用棉纸把艾绒裹起来做成圆筒形称为艾卷,艾卷内只有单纯艾绒称单纯艾卷或艾条,艾卷内除艾绒外加入药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将艾条(包括单纯艾条与药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另端可用手或其他工具,如艾条支架等支持.燃端距皮肤0.5-1寸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灸毕再行拔罐。此法具有温经散寒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等症。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穴位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或添加穴位密码QQ群(184221189)交流讨论,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