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骤降,点按三大穴,预防胸痹心痛
导读:针对已经确诊为胸痹心痛的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更应加强防护,防止病情加重出现胸痹心痛的症状。在穴位保健方面,建议点按膻中、内关、阴郄三穴。
冬至节气后,外界气温急剧下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特别注意对身体的保养。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若是天气炎热,机体阳气充盛,就能够推动血液在体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若是饮食起居不慎,寒邪侵袭身体,体内的气血就容易发生凝聚而运行不畅,如古语说的“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如果机体阳气不足,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也容易造成经脉阻塞,这样就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提供了条件,脑卒中,心肌梗塞,心绞痛等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在冬至期间的发生率就更高。
在西医看来
冬至骤降的温度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低温会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第二、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
第三、寒冷可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度增高,促使血液中的栓子形成。
所以,冬至期间素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准备。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仅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心前区、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作;严重者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能缓解。此病相当于西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膻中穴区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胸闷胸痛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疼痛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青紫,心跳加快,或脉律失常、厥脱等危候,多属真心痛,可发生猝死。 真心痛是指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的疾病,是胸痹心痛中的危候,一般是胸痹心痛失治误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心胸猝然大痛的症状。胸痹心痛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等)、心功能测定、心肌标记物、血清酶学、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则推动血液运行功能失职,血行不畅导致血液瘀滞;肝病则疏泄失职,造成气血瘀滞;脾病则失其健运,痰湿聚集,则生化气血功能失职;肾病则藏精功能失职,肾阴或肾阳亏虚,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心胸痹痛。其中呢,实证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虚证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血瘀证型以心胸刺痛,疼痛部位固定,夜晚疼痛更强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感放射至肩背,胸闷心悸,日久不愈为主;气滞证型以心胸满闷,疼痛阵发,经常唉声叹气,情志不畅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伴有胃脘部的胀闷,打嗝或排气后舒畅为主;
痰浊证型以心胸部窒闷疼痛,窒闷感重,疼痛感较轻。痰多气短,遇阴雨天容易诱发或加重为主;
寒凝证型以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肢体寒凉,面色苍白,甚至出冷汗,心悸气短为主,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气阴两虚型则心胸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活动后心悸气短症状加重,浑身无力,容易出汗;心肾阴虚则心痛憋闷,心悸,睡时汗出,醒后却汗止,经常容易烦躁,失眠等; 心肾阳虚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痛,活动后心悸痛的症状加重,肢体发凉或水肿,畏寒等。
针对已经确诊为胸痹心痛的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更应加强防护,防止病情加重出现胸痹心痛的症状。在穴位保健方面,建议点按膻中、内关、阴郄三穴。
膻中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穴十分简便,但女性因乳房形态的不同,用乳头定位则失当,则应选择第4肋间与人体前正中线的交点来定位。)膻中穴经属任脉,为心包经的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膻中穴经常用于治疗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膻中还可调节人体免疫,它处于胸部的正中胸骨上,而胸骨下纵膈内,有人体大型淋巴免疫器官——胸腺。所以通过刺激膻中穴,可以间接的对胸腺功能进行调节。内关
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内关统领胃心胸,治心痛,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它对心率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当心动过速时,重刺激内关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轻刺激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等。
阴郄阴郄是手少阴心经穴,在前臂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阴郄相当于心脏的救急穴,心脏疾患的急症取之。表现为心痛、恐惧,有濒死感,同时可见音哑,冷汗出,心神不安等症。阴郄可治心痛,缓急止痛。
此外,阴郄有敛阴之效,擅长止汗,多用于心阴不足、虚热内扰、心神不安,同时伴见潮热、盗汗者。阴郄还可用于治疗悲恐情志。具体操作为每日起床前点按或掐按此三穴,配合呼吸,随呼气慢慢下按,随吸气慢慢抬起。每穴5分钟,强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