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辨证治疗
导读: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以青年女性为多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以青年女性为多见。
痛经的发生常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分虚实,实证是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去濡养,不荣则通。
西医学认为,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盆腔不伴有器质性病变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或伴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影响工作及生活;
继发性痛经系指因盆腔器质性病变而致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宫内异物等。一般认为与精神神经性、内分泌因素及子宫因素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子宫缺血、缺氧有关。辨证治疗 01 实证
主症 经前或行经期小腹剧烈疼痛,痛处拒按。
兼见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阴道和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块下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治法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中极 三阴交 地机 次髎 十七椎
配穴 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用即效。
02 虚证主症 行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痛处喜按。
兼见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亏损;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不足。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痛经患者还应注意日常调护,痛经患者首先要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受寒。来月经前及经期尽量不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有营养的健康食物。避免淋雨受风,经期不要用手沾凉水,更不能冲冷水澡。月经期间,宫颈口微张,在洗热水澡时候要注意防护,内裤贴身物品要整洁。可选择温水袋小腹热敷,以此温通经脉,调节气血,减轻疼痛。同时经期情绪容易不稳定,所以还应注意调整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