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三才针法
导读: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灵枢 本输》中记载:“胃出于厉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主治胃肠疾病、下肢痿痹,神智病等,同时也是养生保健的常用穴。
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灵枢 本输》中记载:“胃出于厉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主治胃肠疾病、下肢痿痹,神智病等,同时也是养生保健的常用穴。
正如文献中所记载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着,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黄帝明堂经》:“主阳厥悽悽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哕。腹中寒,胀满,善噫,恶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利,食不化,心下胀。热病汗不出,善呕,苦痉,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胸中瘀血,胸骨楮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小腹胀,皮肿。乳痈有热。五脏六腑胀。狂歌妄言,怒恐,恶人与火,骂詈。霍乱,遗尿矢气。善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
《太平圣惠方-明堂》:“脏腑久积冷气,心腹胀满。秦丞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虫毒癥癖,四肢肿满,腿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亦主五劳赢瘦,攻伤虚乏,大小人热,皆调三里。”
《窦太师针经》:“治诸般证候,看证补泻。凡人年三十以上,不灸此穴,则热气上冲,眼目不明。”
《窦太师秘传》:“治诸虚百劳病,劳嗽体倦,上虚下实,腹胀满,胃气不足,食气,水气盅毒诸症。”
足三里穴也具有多种刺法,不同层次的针刺分别治疗不同的病症:
1 天部:
络脉病候刺血
《黄帝明堂经》:善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灸法用于养生保健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窦太师秘传》曰:治诸虚百劳病,劳嗽体倦,上虚下实,腹胀满,胃气不足,食气,水气蛊毒诸症。
天部针刺主治经脉病候
刺法:直刺3寸。针尖止于胫骨前肌肌筋膜上。行点刺震颤法。针感可达踝、足趾。指压足三里下方,搬倒针柄,指向病所,行点刺震颤法,针感逆传至膝、髋、胃。
2 人部:经筋病候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病候: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刺法一:进针点在胫骨前肌,足阳明经筋。斜外刺十度,进针5分,针感向远端传导,引发胫骨前肌自发抽动。
刺法二:进针点子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阳明、少阳经筋。直刺5分,针身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引发两肌抽动。
3 地部:治痹主治:《灵枢 四时气》: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刺法:斜内刺十度,进针2寸许,针感呈细长线状传至足踝。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