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大悟,原来“脾脏”的生理功能是这样的
导读: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输布全身的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被冠以“后天之本”的美名,脾脏对于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医学中,脾胃功能正常,身体才能够正常的运转;如果脾胃功能不正常,食不知味,身体有气无力,像背着一个湿透了的大棉袄一般。
脾胃对人体的消化吸收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西医学中消化吸收似乎与脾脏没有关系,主要是胃的功劳,脾脏是借用了胃的功能吗?如何理解脾脏与人体消化功能的联系呢?中医学记载:“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脾与胃同主运化,故常并称”,这个记载告诉我们脾胃在位置上相近,与消化功能有关,所以在生活当中常常以“脾胃”共同命名,可是还是没告诉我们脾脏与消化的具体联系。
另又记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津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说,饮食物从口入胃,精气浮游盈溢,在脾脏中,经过脾脏的“运化”功能,向上到肺中,经过肺的宣发肃降,促进水液通过三焦,散于周身,向下到膀胱中,经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将没用的液体排出体外。描述了饮食物在人体消化代谢的一系列过程,脾脏的功能似乎慢慢的清晰了——“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输布全身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含义:
1
运化水谷
脾对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转输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如果运化功能失调,消化吸收不良,多会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或泄泻,甚至倦怠、乏力、消瘦等症状。
2
运化水液
脾在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律液,濡润各脏腑组织,如果运化失调,水液停滞,多会产生水湿痰饮,甚至水肿等症状。
脾主运化主要是脾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运化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运化失调,称为“脾失健运”。所以,在中医学中人体消化功能与脾脏的联系主要通过脾主运化的功能实现的。但是“脾如何能够主运化”呢?仍然是一个谜团。解释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中西医的桥梁——经络。
《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连舌本,散舌下。从上面的循行记载中我们知道足太阴经从足走腹,在下肢主要循行于肢体的内侧;在躯干的循行,没有明确描述足太阴经循行过程与大腹、小腹、少腹的关系,而是用一个“入腹”代替,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其病候,《灵枢·经脉》中记载: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胃脘部疼痛,腹部胀满嗳气等症状病位主要在腹部,这样的记载背后隐藏的意义是什么呢?程凯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强调,古代所记录的脾脏与现代解剖的腹膜相参。腹膜覆盖于腹壁和盆壁的内面以及腹腔和盆腔器官的表面,是全身最大和配布最复杂的浆膜,正常情况下,腹膜腔内含有少量浆液,能润滑腹膜表面,有减少内脏器官活动时摩擦的作用,对保持内脏器官的正常运动节律起着重要作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