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学说解读“脾”的含义
导读:我们从现代解剖学角度认识到,脾是一个具有被膜并富含血管的巨大淋巴组织团块,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清除老化细胞和免疫应答的作用。
我们从现代解剖学角度认识到,脾是一个具有被膜并富含血管的巨大淋巴组织团块,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清除老化细胞和免疫应答的作用。
而中医学上对脾的认识实际上是脾与胰腺的结合,二者共同负责人体的代谢功能,在形态学的描述上联系在一起,在功能上则更加突出了胰腺的功能。那经络学说中又是如何认识“脾”的呢?我们从脾足太阴之脉的循行与病候为大家解读:
【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经脉病候】
《灵枢 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嗳,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经脉“上循膝股内前廉”后“入腹”,紧接着便是直接“属脾,络胃”,这似乎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人体腹部分为上腹腔和下腹腔,按理来说经脉从大腿上去进入腹腔,应该先进入下腹,而下腹包括小肠、子宫、卵巢、膀胱以及大肠的一部分等组织,他们都属于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而上腹部才是管理消化,糖脂代谢的主要器官。所以,为何经脉循行描述会直接跳过下腹,直接到达上腹部呢?这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脾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告诉我们,脾在这里不再只是形态学上的马蹄状的器官,或者说不只是器官上所附带的“散膏”,不只是调节糖脂代谢的脾、胰的功能。而是在更加广阔的角度上,指人体的腹壁。脾主管着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换句话说,大肠小肠都是胃的功能的延续。如果把胃、大肠、小肠连贯在一起,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腹腔。
所以脾基本涵盖了整个腹腔,腹壁是带动腹内脏器组织发挥节律性调节的关键。腹壁通过收缩,施加压力,使腹腔里的脏器产生蠕动、固摄、支撑作用,脏器有了自己活动的节律,才有了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脾对胃、大肠、小肠的管理,对消化道的管理是靠消化道上腹壁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在病候中,描述到“腹胀善嗳,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这就是典型的因腹压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如溏瘕泄,也就是腹壁对胃肠的节律性调节作用发生了问题。
另外从表里经脉的角度认识:在腹部,足阳明是腹直肌肌腹高点,足太阴行于腹直肌外侧缘。足阳明经走的是人体的前力线,是一个收缩路线;足太阴经走的是舒张路线。所以二者一个收缩一个舒张,位置是比较独特的。临床中当我们想要使腹直肌收缩时,可调节足阳明经。但如果我们想协调脾胃的功能,这时就必然需要调节腹压,通过舒张路线——脾经去调节。所以,足阳明胃经是加压型的,而足太阴脾经是减压型的。
再往下在大腿部,足阳明行于大腿正面的股直肌。足太阴行于大腿内侧。其间缝匠肌斜行固护。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因为他和人体很多的动脉联系在一起,如颈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髂外动脉、足背动脉等。我们知道人体的下肢主要通过腹主动脉来供血,肌肉对动脉挤压形成供血增压。
使腹腔动脉血顺利输送下肢。动脉血压正常,有助于静脉血回流腹腔。小腿骨骼肌挤压静脉血回腹腔。而股动脉在往下穿行时,如果缝匠肌过于紧张,就会压迫股动脉,造成下肢血液循环的障碍,所以下肢的动脉供血是由脾来管理的。
综上所述,经络学说中对脾的认识则包容性更大,不仅包括现代医学中对脾这个脏器对认识,也包括了胰腺的功能,腹壁的功能以及下肢肌肉的功能,动脉供血功能。所以从经络去理解一个脏腑的功能往往会更加全面深刻。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