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解剖学认识,肾是如何捍卫自己的位置的
导读:“腰为肾之府”,中医学对腰与肾关系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已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唐代王冰注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
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已载: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唐代王冰注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
肾位于腰部,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它并没有任何韧带和肠系膜将其固定在原位,那么肾是如何克服重力作用,在其位置上保持稳定与平衡的?
首先我们先对肾脏的解剖位置进行认识: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脏属腹膜后器官且整个被腹膜覆盖。腹膜下组织将整个肾脏贴附在后腹壁上,这些组织增厚,形成肾筋膜。左右两侧肾筋膜在T12,L1的前方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侧发生脱垂则会影响另一侧。肾后筋膜包覆了腰方肌和腰大肌,并固定在脊椎的前外侧,所以肾脏很大程度上受到腰大肌、腰方肌的固定作用。肾后筋膜非常强韧,并连接到膈肌。
从横切面图来看,肾前筋膜沿着壁腹膜而行,它覆盖了肾脏前侧,肾门与椎前大血管。肾前筋膜较薄,但与大肠连接处有髂腰筋膜加以强化,且这个强化区左侧比右侧强大。我们知道,肾脏是一个比较容易发生下垂的脏器,并且右肾脱垂情况较多。这是因为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对肾脏的挤压作用更加强大,所以相对来说,左侧更加稳定一些。肾前与肾后筋膜在肾上腺上方相互融合,形成包鞘。包鞘包围了肾上腺囊,并紧紧固定在膈肌下方。两层肾筋膜在肾脏下端相接,但并不是牢固融合,而是打开的,形似一个倒立漏斗状的筋膜套,将整个肾脏覆盖。
肾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韧带和肠系膜将其固定在原位,它之所以能够固定在那,是由于多个组织结构对肾脏的挤压作用。进出肾门的血管和输尿管是唯一与肾脏相连的结构,管道横向牵拉防止了肾脏位移。膈肌下方的内脏会在吸气时被往上吸,胸腔的吸附作用会抵消重力的影响。站立和坐位时,腹壁肌肉收缩,腹内压上升,这个压力将肾脏往后压在后腹壁上,这个压力抵消了重力作用。所以,胸腔吸力作用和腹壁收缩效应让肾脏位置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这也是一个极为容易打破的平衡。所以人体五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肾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派会强调补肾的重要性,从肾的角度论治各类疾病。
所以,整理观来看,肾共会受到四个方向的牵拉,上有膈肌(肺肾气虚),下有腹壁收缩(脾肾气虚),左右有背部肌群和血管的牵拉(肾阴阳虚),这些都抵消了重力的作用,使得肾保持一个稳定的位置,捍卫了自己的地盘。
肾为先天之本,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中医学中所说的肾往往认识的不够全面。比如我们如何理解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明白了,为何还开窍于二阴?何谓肾阴肾阳,何谓“水火之脏”,肾如何主一身阴阳?肝肾又为何称为先天之本?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