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带您学习“全身望诊”(一)
导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在第一季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用现代解剖学以及经络学去认识五脏,对五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这一季程凯老师又向我们传授了一个“大招”——舌诊。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最最最重要的内容!
《难经·六十一难》中提到: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由此可见,古人对望诊的重视。而望诊作为四诊之首,且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脏腑、经络、气血及津液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通过外在的表现反映出来。 因此,观察人体全身、局部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态,还可作为判断脏腑、气血病理变化的依据。正如《灵枢·本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望局部情况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干、四肢、二阴及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部分,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另外,儿科尚有望食指指纹的诊法。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整理了全身望诊的重点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神气、色泽、形体及姿态等进行整体观察,借以了解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作为辨别疾病性质、推断病情预后的依据。 1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神来源于先天之精,但又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健旺的神气状态。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是神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充足,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神气状态。
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状态总的体现,其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目光神情、面色表情、语言声音、体态举止、呼吸气息、舌象等诸多方面彰显于外,尤其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为观察的重点。
临床上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得神,指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
少神,指正气不足,虚症的表现;
失神,精亏神衰之失神表现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病情重笃,预后不佳;邪盛神乱之失神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
假神,指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属病危;
神乱,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患者。
我们如何来鉴别这几种神的状态呢?主要可从两目、面色、神情、体态、语言、饮食等方面来加以辨别。
而神乱中焦虑恐惧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悸不宁,或恐惧胆怯,不敢独处一室,可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常所致,可见于脏躁。
淡漠痴呆表现为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因忧思气结、痰浊蒙蔽心神所致,常见于癫病或痴呆等。
狂躁不安表现为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至登高而歌等,多因暴怒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神所致,常见于狂病。
猝然昏仆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等,多见于痫病。
2 望色望色包括望色与泽。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属血、属阴,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症;泽是光泽,即明亮度。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面部色泽是由气血上荣于面而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所以面部血脉丰富,脏腑气血充盈而为之所荣。根据中医学理论,面部的一定区域与某一脏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通过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
面部分区与经络相应:
色还有常色与病色之分,五色主病是根据患者面部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五色诊我们用一段顺口溜可以概括为: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虚寒脱血夺气 黑肾虚寒痛饮瘀以上就是全身望诊中望神与望色的内容介绍,关于望形体与望姿态的内容详见下期。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