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为何如此重要?
导读: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
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
如《临症验舌法》指出:“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如此可见,舌诊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舌诊的临床意义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辨病位浅深
一般情况下,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其苔质偏薄,提示病邪多在体表;病情深重,则舌苔舌质均可发生明显的改变。如在外感温热病中,苔薄白是疾病初起,邪在卫分,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入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这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内伤杂病中,若脏腑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舌。一般舌尖红起芒刺,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多因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舌体颤动,多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2 区别病邪性质不同的病邪侵袭人体,其舌象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则舌红少津;实热证,则舌红绛苔黄燥;内有瘀血,见舌紫暗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请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鉴别。
3 判断邪正盛衰正气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如气血充盛则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面润;气血两虚则舌色淡白;津液亏虚则舌干苔操;气滞血瘀则舌色青紫;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
4 分析病势进退
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为病势发展。 反之,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所致。如薄苔突然增厚,是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若满舌厚苔突然消退,是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二者皆为恶候。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是邪热内入营血,有阴伤、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病情由单纯变为复杂,为病进。
5 推测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若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精津告竭,作为疾病外征的舌象,也常有特殊的形色变化,即危重舌象。 如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是胃气、胃阴枯竭的表现;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晄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猪腰舌(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的病危表现。另有砂皮舌、干荔舌、火柿舌等等也都见于病危。临证参考这些舌象,对推断病情轻重、预测病情吉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临床也应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进行辨证治疗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